近期,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季鑄老師的名字和他提出的“綠色經濟”理論。目前 ,“綠色經濟”這一理論正在四川遂寧試行,被稱為“遂寧道路”。
季老師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開始研究全球經濟和中國的“綠色經濟”問題,理論報告中橫縱向對比分析透徹,既有外國經濟發展經驗,也有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既有多中國過去的展望,也有對中國發展前景的預測,理論水平達到一定高度。
季老師現任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遂寧綠色經濟研究院院長,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季老師事情比較多,所以記者跟他約定在他給學生講完課后的教室對他進行采訪。剛開始的時候記者還生怕季老師因為事情忙而趕時間,或是因為名氣高而拒人千里之外,但是見到他之后,記者的這種疑慮就煙消云散了。季老師給人的感覺很隨和,沒有學者的架子,回答記者的提問直接明了。因為記者不是專門學習經濟學的,所以在經濟方面顯得有些“拙”,但是在采訪的過程中,季老師會不厭其煩的講解,通過一些具體實例把原本很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記者受益匪淺。
季老師介紹說,由于缺乏正確的經濟理論指南,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增長的同時,資源更加緊張,環境不斷惡化,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失業增加,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和社會代價,而“綠色經濟”將原生態的農業、可循環的工業、可持續的服務業都包括在內,主要從農業入手,這一課題在四川省遂寧縣初步實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生態鵝苗養鵝打響了“綠色經濟的第一槍”。
但是就全國來說,在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嚴重失調的國土大國上全面實現“綠色經濟”不輕易做到,東部地區雖然發展迅速,但已經落入“前進沒有水喝,后退沒有GDP”的工業經濟“結構陷阱”,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儲備不足,人口結構不合理,像這樣的地區已經沒有發展綠色經濟的可能,因為其發展綠色經濟最基本的綠色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沒有發展前景,“只有今天,沒有明天”,而就西部來說,如果不實行綠色經濟,在資源、環境、人口、市場多重約束下,難以達到東部的發展水平,即使達到了,同樣要落入工業經濟的“結構陷阱”。這是工業經濟結構的必然邏輯,沒有例外。經濟發展不需要特色,而是要遵循人類共同發展道路。在中國還處在農業社會的時候西方國家已經是較為發達的工業大國,中國就得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得跟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初級階段的“東北工業化發展道路”,高級階段的“深圳發展道路”,到后來的“北京服務道路”證明,中國經濟發展有效率,但是沒有和諧持續,工業化下的和諧理論與現實沖突,已經沒有繼續在舊的工業化道路上馳騁的邏輯。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理論的危機和現實的挑戰,只有綠色經濟才是推動中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