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變化真大,超出了我的想象,硬件設施很好,很羨慕大家,真想回到二十年前”,這是校友江國金在闊別母校二十年后見到學弟學妹們說的第一句話,言語間透露出對母校深深的眷戀和對大學生活的懷念。二十年前,江國金是我校(原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系89屆畢業生。二十年后的今天,他是全球五百強企業中國糧油集團副總經理、中糧肉食有限公司總經理。二十年在一個企業的堅守,二十年的歲月對一個人的改變,證明了一個道理:起點并不代表終點,以一個點為圓心也能畫出無限大的圓。
做人如水 做事如山
江國金,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通過高考跳出“農門”,經過大學四年的歷練,1989年畢業時以全班第一的成績進入中糧集團。六年后,進入管理層任中糧麥芽大連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中糧肉食總經理。這樣的經歷是令人羨慕的,然而在光環的背后成就他的是“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處事原則。他一直相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上金字塔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鷹是因為自身的天賦,蝸牛是因為不懈的努力。
為人處事是一門藝術,核心是一種人生態度,一個人層次越高,為人處事就顯得越重要。他總結出學習好不等于工作好,名牌大學不等于成功。要相信社會有公道,優秀的人總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欣賞,憑借自己的努力也能獲得成功。而別人給的東西,來得容易失去也容易。他個人對老師、同學、同事、領導、下屬、客戶、政府官員、陌生人、家人、自己都有一套處事的法則,提的最多的是尊重、真誠、欣賞、自然、友善和包容。對自己則提出了自律、自我提升和自信的要求。他說:“我最近五年才悟出了一條處事的方法就是‘謙和做人、執著做事’。”
沒有大學四年教育 就沒有今天的結果
江國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大學時光,他到現在還慶幸自己的大學四年沒有荒廢。北輕的教育帶給了他人生怎樣的改變呢?他說:“我上大學以前,沒有出過縣城,到北京來上學首先開闊了視野。而北輕的教學也比較嚴謹和公正,四年中我投入了較大的時間在學習上,社會活動參與也比較多,從一個農村孩子成為一個有一定眼見和素養的大學生。”據江國金當時機械設計的專業老師,現為我校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的田宏介紹:“他在大學是一個很優秀的學生,是北京市的‘三好學生’。擔任了3年的班長,一年的學生部長。特別懂事,做事很主動,常來詢問我們老師還需要怎么做。”他自己記得最在行的學科是《理論力學》,考試經常能拿100、99分,學到的知識在以后參加工作了公司建工廠時還能用上。
大學不僅是成功的基石,他還從中收獲了真摯的友誼。江國金回憶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同學,當時我家里比較窮,他借給我200塊錢,這在當時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到現在我都沒還,還不了了,還200吧太少了,還400吧不恭敬同學,永遠也還不了的是同學間的這種情意,人家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我的。”
心系母校 寄語明天
一個人的成功經歷也許不可以復制,但是做人最基本的東西卻值得我們借鑒。江國金也給在校的學弟學妹們提出了幾點建議:1、做一個謙虛、勤快、善于學習的人,時常反省。2、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3、正確看待競爭和財富。真正的成功是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而不是財富的多少,財富是智慧人生的副產品。
校友個人發展的成功與否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反之,學校發展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校友的成功與否。江國金作為一名校友,他也關心著學校的發展,積極為學校建言獻策。他說:“我要感謝母校,感謝直接或者間接教過我的老師。我剛畢業時正值89動亂,學校把握住了大的方向,沒有給我們就業造成任何影響。沒有這四年,就不會有我今天的結果。希望工商大學真正培養出受社會廣泛認可的學生,硬件軟件結合起來,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好大學四年這寶貴的時光,為走向社會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