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寶成,男,揚州人,1942年11月3日出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學科評議組成員。1966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商學院。1981年研究生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0年9月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副部長級)。2009年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被中國和美國、日本、韓國等多所高等院校授予名譽博士、名譽教授稱號或被聘請為兼職教授。榮獲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最具影響力30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云人物;2010“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等稱號。2011年11月23日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主要從事市場與商品流通、商業經濟、市場營銷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中國商業經濟學界知名學者和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同時對中國國學研究、古典文化傳承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在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公共管理方面也頗有建樹,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1962年,紀寶成從老家揚州的儀征縣中學考上了北京商學院。作為北京商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前身之一)的校友和知名大學的校長,2010年6月12日,紀寶成校友出席北京工商大學校慶六十周年慶祝大會并代表兄弟高校發言。他積極評價了北京工商大學六十年來所取得的辦學成就,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祝愿母校早日建設成為辦學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紀寶成曾經用“四個十年”來概括自己的工作歷程:十年基層,十年教師,十年官員,十年校長,而數十年的基層工作經歷更是鑄就了他樸素的治學理念和人格魅力,這也是與人大的辦學使命深深契合的。
從深山茶工到著名學者的10年,生活的苦澀和泥土的芳香成就了他的理論體系
1968年3月,從北京商學院畢業的紀寶成,被分配到原宜昌縣(現夷陵區)商業局工作。按大學生必須下基層鍛煉的規定,他和縣里的其他9名大學生一起,到鄧村茶場工作了兩年。1977年,紀寶成又在官莊上縣五七干校,在那里參加勞動,又是挑糞、又是喂豬,干的熱火朝天。就這樣,紀寶成在最基層的宜昌縣商業局、供銷社等單位工作了十年之久。其間生活艱苦可想而知,幾十年過去了,他幾乎不吃南瓜。因為那時天天、頓頓只有沒有油鹽的南瓜吃,把人吃得怕了。但他說,苦是苦,但很感謝從1968年3月到1978年9月在宜昌10年6個月的磨練。他說這段時光讓他真切地了解了中國社會的基本形態;讓他懂得了中國特色的經濟社會構成要素;讓他掌握了商品流通領域的基本規律。后來,在大學任教時,他的課能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同,他的經濟學著作能作為教材,他的經濟學理論能被學術界尊重,應該說宜昌10年6個月的生活的苦澀和泥土的芳香,為日后的理論學說奠定了基礎。
從平民布衣到政府高官的20年,頑強的打拼和多維的思考豐富了他的從政理念
1978年,34歲的紀寶成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研究生,這也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3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開始了他人生第二個“10年”。作為大學教師的紀寶成,把他生活積累中沉淀的思考,融匯到教學實踐中,很快得到學生的認可。他連續3年被學生評選為“最佳講課教師”。從經濟學講師到教授,一步一步,那時的紀寶成就顯示出很強的學術能力,先后在《人民日報》、《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報刊雜志上發表了大量學術文章。后來,因為在教代會上的出色表現而被當時的袁寶華、黃達等校領導看中,紀寶成于1985年秋被直接任用到副教務長的重要崗位上,成為當時著名大學中最年輕的副教務長,從此踏上了教育管理的道路。1989年,45歲的紀寶成成為學校最年輕的教授。
1991年11月以后,紀寶成因為在學術領域建樹優異,奉調國內貿易部(最初叫商業部)任教育司司長。當時國內貿易部有13所直屬高校,還有大量的成人教育、中專學校等教育機構,人、財、物都在他的管轄范圍內。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很多人求之不得,但是紀寶成卻感覺到中國的高等教育要跨越式發展必須整合教育資源。1996年3月,紀寶成調任國家教委高教司司長,5個月后任計劃司司長。1998年出任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兼任教育部直屬高校辦公室主任。對于自己人生的第三個“10年”,紀寶成充滿成就感,他在高校擴招、高校合并等重大歷史事件中,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在教育部出任的幾個崗位都是核心司司長的職位,因此在中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中是見證者、實施者,因為是前線指揮,所以為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決策,提供了充分而翔實的調研資訊,為中國高等教育新體制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2000年9月,紀寶成回到了他執教10年的中國人民大學,出任副部級校長,開始了他人生輝煌的第四個“10年”。
從政府高官到人大校長的10年,十八字發展真經展現校長、教育家的風采
中國人民大學無論是在新中國的建設史上還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都是一所具有特殊地位的大學。七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大學為新中國培養了萬千建國干部和大批建設者,為我國新型高等教育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開拓性、基礎性的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紀寶成就任校長以來,經過一番“人大模式”的創新舉措和近十年來馬不停蹄的建設,更是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內外部環境和條件,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在新世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探索出 “人民、人本、人文,大師、大樓、大氣,真情、真想、真干”的十八個字“發展真經”。
“大師、大樓、大氣”是紀寶成理想中的大學構成要素,是學生學習的理想環境。現如今的中國人民大學有著巍峨的大樓和精致的校園,但這些在紀寶成上任之初的人大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當時一位人大的新同學給家里寫信時的話被廣泛流傳:“從人大東門進來是失望;從人大西門進來是絕望”,校園建設問題一直是人大人一塊長久的心病,這是當時擺在紀寶成和新的領導班子成員面前的首要難題。在僅有的906畝主校園中,全校教學科研用地只有520畝,學校沒有一座獨立的學院大樓;各院系教研室沒有活動場所;教師包括一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均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此外,學校長期以來無體育館、無禮堂、無游泳池、無風雨操場。“一流大學,三流校園”,這是當時社會上對人大校園的評價。由于環境設施的落后,當時學科建設發展緩慢、人才流失等問題也困擾著人大。
“大樓”既是發展工程,又是人心工程。面對亟待解決的重重困境,紀寶成的領導班子探索出了一套創新性的“校園置換”政策,帶著感情解決教職工的住房問題,堅定不移地采用商品化、貨幣化、社會化的工作思路,拆除陋爛不堪的廢舊設施,全校 3000余戶教職工喜遷校外新居,附小、幼兒園也隨遷到校外。通過房改和校園置換收回,騰出了大量的校園空間,集中用于改善教學科研條件和學生生活設施。人民大學的校園建設成績卓著,如今的人民大學擁有著多項全國高校之優、之最:先進的體育館、嶄新的現代化游泳館、功能完善的多媒體教學樓、國內首家文化科技園。2005年秋,隨著當時國內大學中面積最大的教學樓明德樓的啟用,一座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現代化的大學校園呈現在世人眼前,人大已經展露出世界一流大學的氣質和神韻。
“聚集人才,為培養大師創造良好的環境是一校之長的責任之一”。 2005年,紀寶成經過深思熟慮,聘請了紅學大師馮其庸擔任國學院院長,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擔任新聞學院院長一批批海內外優秀學者紛至沓來。
在重視大樓、大師的同時,紀寶成非常強調大氣。他認為沒有大氣,大師也是不存在的,大氣不僅是一所學校風貌的反映,更會對一所學校的發展、學生的培養、學術的成就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上任之初,紀寶成就在人民大學提出了“打造人文社科航空母艦”的辦學目標。如今,一年一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黃達蒙代爾講座、吳玉章學術講座、中國資本市場論壇、大法官講壇、共和國部長論壇、國學論壇等在人大舉行,一場場高規格的論壇一次次地激起了深刻而犀利的思想火花,為廣大學子帶來了前沿的精神食糧,提到這些,紀寶成總會不無驕傲地說:“人大學生是非常幸福的。平均每周有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召開,每十天有一位外國大學校長來訪,每月有一位外國著名學者政要來講演”。精彩紛呈的論壇和講座是人民大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培養學校濃郁的學術氛圍增加了砝碼。紀寶成校長所撰的“會中外學術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氣無欲則剛”,正是人民大學所追求的大氣風范。
“真情、真想、真干”是紀寶成的人格魅力所在,不管是在專業領域還是在領導崗位,紀寶成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往往能引起熱烈的反響。并且,紀寶成的教育改革不僅僅限于人大的教學、科研和管理,他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繁榮人文社會科學、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傳統節日成為法定節日等方面都展現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的膽識和胸懷,表現出一個人民教育家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覺承擔意識。
紀寶成提出的“人民、人本、人文”的辦學理念與“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宗旨同出一轍,是“十八字發展經”的中心。在“三人”辦學宗旨的指引下,中國人民大學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為人才培養目標,狠抓學科建設、隊伍建設、校園建設、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探索和辦學實踐,逐步形成了“內涵提高、特色強校、質量第一”的科學發展模式,在創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紀寶成就任校長的這十年,中國人民大學取得了平穩高效的發展,他現出了思想家的創見與卓識、實干家的勇氣與魄力,以及詩人的浪漫與激情。然而,無論如何,紀寶成身上那種來自人民的樸實素質始終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資料來源:三峽網“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的宜昌情”及百度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