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茂:1957年出生,籍貫福建省。1978進入北京商學院商業經濟專業學習,是商學院恢復高考招收的首批大學生。2001年任福州保稅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現任福州保稅港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承茂書記在職期間,福州保稅港由初建0.6平方公里的保稅區擴大為現在9.26平方公里,成為國內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運行規則基本與國際接軌的新的自由貿易港區模式的特殊經濟區域。福州保稅港位于福清市江陰半島,由福州保稅物流園區、鐵路物流園區、福清出口加工區及福州新港1-9號碼頭等四個區域整合,福州保稅港區享受保稅區 、出口加工區相關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是集港口作業、物流和加工為一體,具有口岸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學商業經濟是“意外之得”
“豪情如夢,同學如夢,故國何時再入夢。”這首詩是陳承茂寫于大學畢業三十年聚會以后,他取名為《三十年聚會有感》。作為北京商學院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學生,陳承茂已經離開母校北京工商大學30余載,大學的生活離陳承茂已經很遠,那時的記憶也模糊了起來,但是對于陳承茂來說那時的校園是那么美好那么單純,可能還有些許浪漫,就如“篝火晚會上大家一起跳俄羅斯集體舞”的感覺。
1978年正處于國家經濟改革之際。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給無數文人學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對于年輕的陳承茂來說,“我們那里離大城市比較遠,所以文革對我幾乎是沒有什么影響的”。“文革”在思想上對陳承茂并沒有太多影響,但兩年高中畢業后的“上山下鄉”還是讓陳承茂產生了很大的學習斷層,這使得陳承茂在兩年后再參加大學招生考試時,大部分知識只能憑借記憶,最終與所報志愿廈大中文系失之交臂,當初對文字的喜愛和做作家記者的夢也隨之破滅了。報考失利后陳承茂繼續回到紡織廠工作,可能就是天憐有才人或者說“無心插柳柳成蔭”,陳承茂以較高的數學成績被北京工商大學也就是當時的北京商學院優先錄取。“對我們那里來說,能去北京讀書真的太榮耀了!北京錄取通知書來的時候我還在紡織廠工作,開始還以為是開玩笑,后來確定是真的,真的是非常高興啊!”。
學商業經濟雖然是“意外之得”,但是陳承茂還是在所學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正如他所說“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所以,人生要在偶然中把握機會,出身不決定命運”。確實,一個人的得與失,是守恒的,在一個地方失去了一些,就一定會在另一個地方找回一些。報考廈大中文系的失利,陳承茂并沒有執著糾結于此,他欣然地打開窗并去尋找屬于他的天空:商業經濟。
與文字結下不解之緣
縱然找到另一片天空,陳承茂對文字的喜愛依舊不減。陳承茂從小就喜歡與文字有關的東西,并且夢想就是當一名作家記者,報考廈大中文系的失利,并沒有減退他對文字的喜愛。當被問及陳承茂大學時的愛好時,他說道:“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平時就是喜歡到學校圖書館看看書, 人物傳記、歷史、哲學、小說、詩集什么都看。”那時候可供閱讀的書籍有限,但是對于陳承茂來說,也可謂博覽群書了。基于大學四年的文字和思想積累,他的文字功夫有了很大提升。大學畢業,他寫了篇名為《論人的需求效益性》的論文,這篇論文不僅得了高分,而且1982年被刊登在福建當地最高級別的經濟刊物,雖然論文的內容對于現在來說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對于80年代初改革開放沒幾年來說,這是一篇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畢業論文。毫無疑問,論文的發表是對這篇論文價值的肯定,當然,也是對陳承茂寫作能力的肯定。
也許是與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兩年后,陳承茂憑借這篇畢業論文被福州當地的報社選拔走當編輯記者,一當就是四年。這對于已經在行政單位工作兩年的陳承茂來說,四年的編輯記者生涯無疑圓了他做作家記者的夢。陳承茂現在的興趣也是忙里偷閑中寫寫詩,當談到寫詩時,他還特別熱情地推薦自己博客上寫的詩。確實,網上搜索他的博客“承茂在線”,《福州保稅港之歌》、《觀石竹山平湖》,《三十年聚會有感》赫然在列。“出發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春風鼓滿胸膛,風雨征程八千里啊,千里希望與夢想。風光獨秀,江山多嬌,鐵膽丹心,志在四方,每一天高舉嶄新的太陽,踏出真理道路十八彎。我是戰士,不會嘆息,不會彷徨,豪情瀟灑這在水一方,—— 更新更快更強”(來自《福州保稅港之歌》),詩句鏗鏘有力,有對未來發展的期許,也有對前進步伐的堅定信念,正如網友評論的那樣“好雅興,好文章” 。
陳承茂不僅寫得一手好詩,小說寫得也不錯。大學剛剛畢業參加實習,陳承茂便利用工作閑暇之余寫了一篇2千字推理意識流小說《良心》,后來這篇小說還被刊登在《經濟日報》上。陳承茂并不局限于寫詩和寫小說,他還利用自己的商業經濟專業知識發表經濟類專文,比如《試論消費文明》(此文被發表在1987年12月《福建論壇 經濟社會版》),文中對消費文明中人對消費的自由和相關的一定生產力進行了具有前瞻性的觀點論述。對文字的喜愛,確實讓陳承茂圓了記者夢作家夢,也讓他與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北京工商大學的校友,陳承茂最后對北京工商大學莘莘學子表達了建議和祝愿,“心在書中,志在書外”,并為北京工商大學建言“匯高山之木,出蒼生之材”。
然而當談到現在為國家經濟發展、兩岸經貿往來做出的貢獻時,陳承茂總是謙虛地說“其實沒什么,我覺得我做的還遠遠不夠”,也許《三十年聚會有感》詩中的內容恰好能表達他對此榮譽的看法“三十年功名塵與土”,“不憶征程風月事,熱忱稍逝多唏噓。人生不短,壯志不短,不見英雄天地長。”
附:三十年聚會有感
三十年功名塵與土,
相逢難覓青春時。
豪情如夢,
同學如夢,
故園何時再入夢。
不憶征程風月事,
熱忱稍逝多唏噓。
人生不短,
壯志不短,
不見英雄天地長。
舉杯應盡歡,
天涯再醉魂。
再別又見三千里,
一千里歌聲,
一千里春風,
一千里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