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進一步貫徹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下簡稱“西部計劃”)的有關文件精神,2014年,學校面向廣大應屆畢業生和在校研究生招募、選拔西部志愿者,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鍛煉成才、貢獻力量。經過認真審核,我校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14級畢業生袁宇同學被錄取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十七團政法辦文員。轉眼間,袁宇同學已經在西部工作了一年,她的工作生活近況如何?她眼中的志愿服務西部是什么樣子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電話采訪了袁宇。
2014年7月,又是一年畢業季,除了熱鬧與狂歡,作為一名大四的畢業生還面臨著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有人開始了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有人留在了校園里繼續讀書,還有人準備去海外開闊眼界……來自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信息101班的袁宇選擇了一條有些與眾不同的道路——放棄了即將簽約的工作,選擇參加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組織部門、人事部門于2003年根據國務院有關要求共同組織實施的“西部計劃”,到祖國最西部的新疆當一名大學生志愿者,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十七團黨委政工辦公室擔任政工員。
為了獲得鍛煉來到新疆
大學四年時光匆匆而過,每天教室、宿舍、自習室“三點一線”的生活,雖然有些平淡,卻也幫助袁宇在理論知識方面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但總覺得不夠,”袁宇告訴記者,“過去二十多年的人生一直學習學習,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學校,實踐經驗不足,身上的臭毛病還越來越多。”袁宇言談間流露出對自己那時候狀態的不滿,她想要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常人不敢想的地方去進行鍛煉,以更好的完善自己,“恰好這個時候看到了‘西部計劃’,于是毫不猶豫的報名了”。
畢竟是一個女孩子獨自去新疆,即使平時被大家喚作“宇哥”,袁宇身邊的很多朋友還是對她的做法表示了不理解,勸她放棄。她的室友肖亞楠告訴記者:“她跟我們說完之后,大家都很擔心她的安全問題,勸了她好幾次不要去,但她卻完全不為所動。”對此,袁宇坦言自己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堅定,她也猶豫過、懷疑過,但最終志愿者培訓班上張曉紅老師的一句話堅定了她的決心——“西部計劃”就是用一段不長的時間去做一件能夠令你終身難忘的事情。“志愿服務是很多人想過但是不敢跨出的一步,但是那時那刻的我真的不想退步。”袁宇如是說。
2014年7月22日,袁宇終于如愿坐上了開往烏魯木齊的火車,將近50個小時的車程,孤身一人,手機信號斷斷續續,基本與外界斷絕聯系……“說沒有感覺是假的,心里還是有些落寞凄涼的,”袁宇這樣對記者說,“但當你第一次看到大片大片的風車田,遠處依稀可見的雪山,耳邊聽著老志愿者們的介紹時,興奮、激動還有很多感覺無法形容,當時只覺得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好想在這廣闊天地中有一番作為。”
志愿者就要哪里需要哪里搬
“做了這近一年的志愿者工作,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志愿者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袁宇這樣對記者說。
去年,袁宇剛剛到崗就趕上了“兵團成立六十周年慶典”,在辦公室里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借調去參加“民兵比武競賽”中的“三公里長跑”,成為其中唯一的一名大學生志愿者。舟車勞頓、水土不服,幾天的訓練下來,她的身體就開始“抗議”了,甚至走路都開始不正常了,但她仍然選擇繼續堅持訓練。“不能給咱們大學生群體和北工商人丟臉啊。”袁宇笑著對記者說。
民兵集訓結束后,她回到科室上班剛一周,就又被選去參加“兵團第八屆文藝匯演”。完全沒有舞蹈基礎的袁宇,心里有太多的不愿意。“有的同事當場就和領導鬧開了,我知道領導也不容易,所以即便有不樂意,我也沒有表現出來,抱著‘盡力做到最好,實在不行再回唄’的想法出發了。”袁宇說。
每天的排練內容很緊張,任何人不管是覺得餓了、困了還是哪兒痛了或者是生病了,都得在舞臺上排練、排練,不停地排練。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節目逐漸開始成型,但傷病卻也隨之而來,越來越多的演員病倒被送進醫院。“我身體也會有不舒服的時候,甚至有一次還受了傷,但看著身邊的小伙伴們那么努力的樣子,聽著她們對我說‘加油’,我也就告訴自己要堅持。”袁宇告訴記者。演出最終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表演結束后還有很多人在臺下擦著眼淚不愿離去,臺上的演員們也一個個哭得稀里嘩啦的。“名次什么的對我們來說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我們感動了別人,感動了自己,這段經歷我此生難忘。”袁宇說。
之后,袁宇還干過很多七七八八之前完全沒接觸過的工作——在和田地委黨校培訓中擔任組長,負責每堂課后的總結;下連隊收棗子;整理兵團、師部公文……“做志愿者工作,你就要有這種覺悟,時刻準備著投入任何一個有需要的崗位展開工作,不管這項工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她有些輕描淡寫地說,褪去初來乍到時面對新工作大驚小怪的青澀,似乎現在無論再面對什么,袁宇都能讓自己游刃有余。“我覺得自己成長了很多。”她這樣告訴記者。
這里的人民很熱情
來到了新疆自然少不了和維族同胞接觸。在“兵團第八屆文藝匯演”期間,原來那些只出現在課本里的西域少男少女,突然出現在了袁宇眼前,他們一靜一動皆成舞蹈,對像袁宇這樣動作僵硬的演員悉心指導,微笑著耐著性子為演員們一遍一遍示范;他們禮儀周到、心胸開闊……“有一天,由于各種陰差陽錯,我們誤吃了教我們跳舞的維族姑娘們的早飯,氣氛一時很尷尬,后來我們就把準備一會兒加餐的雞蛋送給了她們吃,她們一個勁地跟我們說‘謝謝’,之后大家相處的一直很愉快,”袁宇回憶道,“其實人與人的相處沒有什么民族不民族,更多的是生活中那些小細節的彼此體諒。”
比起這次意外的與維族小伙伴的“親密接觸”,袁宇相處最多的還是團場的領導和志愿者小伙伴們,而帶來最多感動的也是他們。
初到團場,袁宇就深深感受到了領導對她們志愿者一行的重視——在她們來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房間,購置好了家具,還有接風的飯菜,政委團長還親自來看望志愿者們。后來每逢節日的時候團委副書記——大家都叫他董哥,都會準備飯菜,讓志愿者們到他家一起過節,沒有及時趕過去的話還會打電話一遍遍催促過去,生怕落下一個人自己過節。除了生活上的關心,工作上團場的領導們也是耐心解答。袁宇告訴記者,她在志愿者期間工作上碰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整理公文,因為以前完全沒接觸過,“那么多文件,看得我一個頭兩個大,沒法下手。后來多虧了科室主任看到我的窘困,在一旁指導,各種公文怎么看怎么分類,我現在再做起來就完全得心應手了。”
除了領導的關懷,袁宇也得到了很多來自其他志愿者的幫助——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幫忙搬行李、整理房子;因為在別的單位斷斷續續工作了三個月,袁宇回到團場之后有很多工作都不了解,同一辦公室的志愿者就在工作上給了她很多的建議,幫助她慢慢地了解在這個崗位上應該做些什么……
“我們都很喜歡小宇,大家在這里一起吃飯、一起工作、一起玩耍,早就成了最親密的一家人。”袁宇的同事,也是大學生志愿者的雷志偉說。
“領導和其他志愿者們的關懷,讓我在這個遠離家鄉的異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在這里,我并不是一個人。”袁宇在自己的工作日記里這樣寫道。
300多天的日子稍縱即逝,袁宇的“西游記”也到了要結束的時候了。“我在這里哭過、笑過、奮斗過,這是我青春回憶里面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感謝‘西部計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感謝領導的栽培,感謝小伙伴們的陪伴,感謝父母的體諒,感謝那些好的、壞的,感謝所有……”袁宇感慨道,“一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對這個有興趣,希望有一個歷練自己的機會,想要體驗這邊的生活的話,千萬不要錯過這次機會,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