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日報報道我校社區養老服務聯合體,現轉載如下:
在退休老年人群體中,高知老人是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年輕時曾在崗位上事業有成,退休后依然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在甘家口街道工商大學社區,這樣“閑不住”的老年人可不少,學習新技能、結交新朋友、熱心社區事務……懷抱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人生態度,他們的晚年生活不僅實現老有所養,更做到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調研樣本
帶動老街坊一起走出家門
北京工商大學退休職工宋蘭潔是個“熱心腸”。今年69歲的她,不僅在甘家口街道工商大學社區擔任樓門長,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這類社區活動,也少不了她活躍的身影。
在工商大學社區居住的不少老人,同是大學的退休職工,幾十年的同事情誼,讓社區里的“老幫老”成為了日常。宋蘭潔不光自己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還發動老同事、老街坊一起參加,平時還常常鼓勵身體不好的老同事走出家門鍛煉身體,調整心態和狀態。從外表絲毫看不出宋蘭潔也曾身患重病,“我是比較好動的性格。其實兩個月前我剛做了一個大手術,但身體恢復之后,我每天都堅持出門散步、打乒乓球,這些能幫我更快好起來。”
退休后,乒乓球成了宋蘭潔最愛的運動方式,左臂雖有殘疾,她仍在海淀區、甘家口街道組織的乒乓球比賽中多次奪得獎項。平時,她常和老同事一起去校園里切磋球技,在遇到學校不便進入的情況時,她還會組織這支小小的社區乒乓球隊尋找其他場地,“大家聚在一起,既鍛煉了身體,也交流了感情。”
依托北京工商大學的優勢,工商大學社區的不少活動都開展得更加豐富。每年,社區都會面向轄區老人組織趣味運動會,活動的場地就設在大學操場上。“在趣味運動會上,我們在家門口就玩到了冰壺,體驗很好。”宋蘭潔說。近期,北京工商大學退休職工的合唱、舞蹈等活動都在逐步恢復,部分面向退休老人的課程也陸續開放,社區居民也可以參與其中。
在課堂上交到新“筆友”
最近,工商大學社區居民史戰非剛剛完成了一幅國畫作品。修竹挺立,公雞昂首,作品取名《雄風》,準備為“七一”獻禮。
今年70歲的史戰非,畫齡有七八年,她與國畫的第一次接觸,就是在社區。“我就是退休后從零開始學起的,一直跟著區里、街道請來的老師學習。”剪紙、做風箏、畫水彩……退休后,閑不住的史戰非參與過甘家口街道組織的各類文藝活動,在廣泛體驗后,她找到了自己的愛好所在,鉆研起國畫。
“比如說畫竹子,主干那筆必須提著一股勁兒,一氣呵成。您還別說,這事兒也挺費體力。”史戰非笑道,“我不怕枯燥,一幅畫能畫上一兩天。”
史戰非接受過高等教育,期待自己擁有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人還是不能放松,現在我一周上兩天學,回家還做作業,可忙了!”每周兩次的國畫課,只要家中無事,她絕不缺席,課下作業也完成得一絲不茍,“寫意畫是‘廢紙三千、偶得一張’,一幅作品不滿意,就想再畫一張,總有更好的追求。”
平日里與街坊鄰居的閑聊中,史戰非也發現,高知老年人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普遍更高。街道、社區組織的各類培訓,讓有相同愛好的老人擁有了相識的契機。“社區里喜歡寫寫畫畫的老人不少。這幾年,班上有幾個朋友一直都在一起學畫,我們平時都互相交流,也算是交到了‘筆友’。”
調研手記
做老人合格的“陪伴者”
學無止境,這是在采訪中,被高知老人掛在嘴邊的一個詞。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一日三餐之余,他們往往都有著自己的愛好,“老有所為”是他們的追求。當前,老年大學等各類面向老年人開設的課程,備受青睞,但尋找需求和供給的平衡點,仍需探索。
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的工作人員,對高知老人的精神需求感觸很深。文化水平較高的老年人,聊天話題等都有著明顯的特點,而且他們很少與子女同住。隨著老人年事漸高,與外界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少,社區工作人員等能提供上門服務的人員,或將成為與老人接觸最頻繁、最能貼近老人心扉的人。
在服務轄區居民的過程中,工商大學社區加強了電話定期尋訪,并以社區為“圓心”鏈接起服務機構、志愿者、社工。除了將生活服務“送上門”,社區還把服務做到老人心坎里,利用街道心理服務站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還嘗試整合學校食堂、圖書館、養老驛站、轄區餐飲企業等優質資源,并為有需要的老人送上慰問,工商大學社區養老服務聯合體逐步構建。
這些經驗,都是服務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有益探索。在新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為有精神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將是一個必要且迫切的課題。成為合格的“陪伴者”,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提供健康的生活指導等,或將是實現“老有所樂”的有效途徑。
新聞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