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央廣網刊發文章《全國政協委員孫寶國:科學技術是食品安全的“雙刃劍”》,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央廣網北京3月10日消息(記者劉一荻)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守護國人“舌尖上的安全”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在談到食品安全與監管時表示,科技進步對中國食品安全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把握好其中的利弊關系,“食品安全監管最終的目的,就要讓人民吃得放心。”
在全國政協委員孫寶國看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各類食品檢測儀器不斷更新換代,“分析的精度越來越高,很多以前發現不了的,現在都能發現,可以用‘火眼金睛’或‘明察秋毫’來形容。有毒有害物質不管含量多么低,我們都能夠發現。”在他看來,技術手段的革新在推動食品加工工藝和安全檢測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會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的立法和執法檢查工作。他解釋稱,目前政府已經開始配套相應的快速監管手段來適應這一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短,準確率越來越高,為食品監管提供了科學的基礎。”
隨著肥料農藥技術、農業栽培等技術的不斷進步,糧食產量不斷攀升,但孫寶國認為,新技術也為食品安全方面監管帶來了全新的課題。“例如農藥,控制不好也會帶來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農用塑料,造成土壤的污染,還有塑化劑的殘留等。以前檢測水平有限,我們發現不了的問題,現在都發現了。以前不是問題的,現在就有可能是問題。”
為此,孫寶國建議,要“通過完善監管、法律、法規標準的手段,特別是提升農業人員的自律,減輕或者最終避免因為新技術的發展,對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監管帶來挑戰的問題。”他同時提出,任何食品,甚至包括有機食品中,都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一種食品當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質,這個食品不一定就是不安全的食品,關鍵是量效。”孫寶國強調,有毒有害物質的量效關系問題一定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用科技的手段不斷改善與提高,“到底什么量能夠給人體造成危害,要給消費者講明白,要進一步加強科普。”
新聞鏈接:http://news.cnr.cn/dj/20190310/t20190310_5245378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