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酒業協會主辦“適量飲酒 快樂生活”《中國酒業科普大講堂》,宣傳和推廣中國酒文化,為酒業從業人員與廣大酒類愛好者提供線上專業知識。校長孫寶國院士受邀開講。《人民網》以《孫寶國院士開講,王賽時、李德美講好在<中國酒業科普大講堂>最后一課!》為題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作為本期主講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中國酒史學家、山東社科院研究院王賽時,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葡萄酒顧問李德美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向觀眾科普了白酒、葡萄酒等專業知識。同時,在課程直播現場,嘉賓與觀眾深入交流互動,對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現場科普解答。
孫寶國:漢字與中國酒和酒文化
孫寶國院士從最基本的漢字出發,講述了漢字與中國酒和酒文化的關系。
“酉”,酉時飲酒。中國最早規模化釀制的酒應該是米酒(酒釀),大約有9000年的歷史,中國黃酒的歷史約7000年,中國白酒的歷史2000多年。“米、糧、釀”,有米才有糧,有糧方能釀,釀久米變酉,變酉糧沒有,加水便為酒。“酶”,“曲為酒之母”。酒曲中含有豐富的糖化酶和酒化酶。“陶瓷”,以米(糧)為原料、以酒曲(大曲、小曲)為糖化發酵劑釀制,用陶瓷壇陳釀的白酒、黃酒是中國獨有的酒,是中國的國酒。
“勾”,勾條、勾兌,白酒勾調要實現從人工勾調到人工智能勾調的跨越。“奠”,酒用以敬天地、祈神靈、祭先祖、奠亡靈。“醫”,《黃帝內經》:酒類,用以治病;《漢書·食貨志》:酒為百藥之長。“肽”,米酒、黃酒、白酒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多肽類健康因子。“尊”,中國自古,以酒為尊。“酵”,酒用以孝敬老人。“酌”,酒用以日常飲用,適量飲酒有益健康。
“醇、酚、醛、酮、酸、酯”,黃酒、白酒中除了水和乙醇外,還含有豐富的醇、酚、醛、酮、酸、酯等微量風味物質和功能因子,這是中國酒美味健康的物質基礎。“Baijiu”,世界六大蒸餾酒Vodka、Whisky、Brandy、Gin、Rum等都是音譯的。白酒也應該音譯。白酒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英文名就是Baijiu。黃酒的英文名就是Huangjiu。“腌”,酒用以醃(腌)制和烹制菜肴。“醋”,酒用以造醋,醋是昔日的酒。“醜”,醜(丑):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對”),叫人厭惡或吵不起的。丑態,出丑。不要因為酗酒、醉酒而醃態百出,丟人現眼。
總體而言,白酒、黃酒是中國的國酒;白酒、黃酒的英文翻譯就是Baijiu 、 Huangjiu;白酒、黃酒產品發展方向是“風味、健康雙導向”;白酒、黃酒產業發展趨勢是生產現代化,市場國際化;適量飲酒有益健康。
01、如何區分白酒香型?
目前,中國白酒有十二種香型。消費者想要對各香型進行有效區分,一定要從感認識到理性認知。要有品嘗的過程,只有品嘗了、體會了、記憶了才能區分各種香型,通過品嘗、感受是區分香型最好的方法。
02、如何健康飲酒?
第一,要認識到酒是雙刃劍,一定要做到適量飲酒。第二,要把握適時喝酒,早不酒,晚不茶。第三,一定文明飲酒,做到自己不要多喝,也不要強制別人多喝。
03、酒為什么越陳越香?
酒當中有各類化合物,醇類和酸類在存放過程中會轉變為脂類,使得酒的口味更好,類似的轉變還有很多。其中的機理非常復雜,這是中國酒的一大特色。
04、哪種香型酒更好?
需要明確的是酒的好壞不是由香型決定的,每一個香型都有好酒,也都有品質較差的酒。酒和菜系是類似的,沒有哪個最好,大家各有所好,大家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多品嘗、多嘗試。中國地大物博,中國酒文化也是多種多樣,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產品。
視頻鏈接:https://v.qq.com/x/page/k3074p7cv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