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高等教育對我校方德英副校長關于在線教育的問答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 問題一:在線教育是形式?還是內容?
- 問題二:在線教育是工具?還是平臺?
- 問題三:在線教育是權宜?還是未來?
方德英
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
隨著教育部“停課不停學”通知的發出,當前高校談論最多的話題除了疫情,就是在線教育。在線教育有明顯的優點,也有明顯的不足,還有說不清是優、是劣的特性。例如:既有破除了時空限制的優點和伴隨式無成本數據收集的優點;又有現場感缺失和對學生的自制力、教師的吸引力要求更高的不足;也有“教師的權威性降低”與“監控師生不便”的觀點。基于以上認識,結合近期實踐,“自問自答”以下三個問題,與大家商榷。
問題一:在線教育是形式?還是內容?
直觀地說,在線教育和面對面講授都是形式。簡單地認為在線教育是一種形式沒有大問題。但筆者認為在線教育觸及到了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調整、教學評價體系的重構等,僅停留在是形式層面的認識可能會錯過教育改革的大好契機。
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較為膚淺。ICT在商業上的應用顛覆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在支付領域的應用成就了多家金融服務公司;在制造業上的應用使得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生產方式成為可能。教育改革需要借助ICT來深化。高等教育到了后大眾化階段,我們必須走出孔夫子培養七十二圣賢的模式,因為隨著網絡及搜索技術的發展,許多知識連家長都不清楚孩子們是什么時候學到的。高等教育不該再以傳授數據、信息為主,更多的是要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智慧。慕課、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微課堂、翻轉課堂、網上直接課堂等在線教育形式和內容,都將為深度教育改革提供基礎。
問題二:在線教育是工具?還是平臺?
在線教育有工具的作用,解決了時空的匹配問題。但筆者認為更多地要把在線教育看成平臺,最好是系統平臺。因為平臺以優化資源為本,所以網絡平臺應以在時空范圍內優化資源為本。網絡平臺已經發展到了2.0階段,甚至“直播”也成為一種職業。如今,Web3.0初現端倪,網絡學院也在實踐之中。打破學校圍墻,整合校內外、國內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學校雙向開放,條件已經成熟。若實現系統性平臺的功能,那么將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管理結合起來,成效會更加穩固。1+1>2”的最優效果。
問題三:在線教育是權宜?還是未來?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遭遇疫情只能權宜在線教育。同樣,疫情過后高校還會迅速轉回面對面講授。教育學界曾有實證研究,認為設計良好的“在線教學”可以取得與面對面講授同樣的效果。但筆者認為“在線教學”可能相對容易,而“在線教育”還有難度。當前和可見的未來,“在線教育”不可能取代面對面教育。教育不僅傳授知識,而且要促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三觀”,激發向上的精神,養成團隊合作的態度,增強社會性能力等責任。
若疫情過后完全放棄,也許證明了當下的在線教育純屬權宜,以“新瓶裝老酒”,棄之也罷。其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通知明確要求:“統籌線上學習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課堂教學方式、時長和教學安排”,就是希望“新瓶裝新酒”。“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終身學習體系等國家對未來教育的構想,若能借助這次成本高昂的全社會實踐,總結當前在線教育的經驗與教訓,將會價值連城。
總之,筆者的觀點是:在線教育內容大于形式,充分發揮系統平臺作用,打破時空限制,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混合式教育,是未來教育生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