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學校舉辦“北京工商大學70周年校慶高端學術論壇”,中國青年報對此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數字經濟時代已然來臨。“數字經濟與諸多傳統產業結合催生了云辦公、云課堂、云商貿等未來應用前景廣泛的新業態。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機、光合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碳的應用四大行業也掀起了技術革命,這四大行業的科技突破都和數字經濟密切相關。”10月18日,在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暨北京工商大學70周年校慶高端學術論壇,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表示,“數字經濟+四大科技革命”將極大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對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將超越前三次產業革命。
在北京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黃先開看來,數字經濟是我國重大戰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最強勁的力量和最核心的引擎,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數字經濟對于我國加速轉變發展方式、轉換發展動能、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以及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參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光耀認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擁有世界最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最快捷的物流系統、最廣泛的4G、5G基站設施、最便捷的電子支付系統。物流、數據流、信息流是數字經濟時代最寶貴的財富,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但朱光耀也指出了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一是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特別是經濟數據的跨國流動,還沒有形成全球共同遵守的規則;二是數字經濟下的貨幣、財政、稅收政策需要加強全球合作。他呼吁國際社會回歸G20合作平臺,以保證重要宏觀經濟議題的平穩推進,保障世界和平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則提出,數字經濟的本質是經濟問題而非技術問題,所有的賦能都不是自然產生的。從科技史和經濟史關系看,科技革命和經濟高速發展之間是有時差的。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不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人類的福祉。他認為,富裕群體利益最終會通過“涓流效應”傳遞給貧困人群這一涓流經濟學假設是不成立的。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他提出我國仍需要通過中國特色的再分配路徑來托底民生,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數字經濟關乎全局、決定未來,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加快數字經濟戰略布局,實施數字經濟行動計劃。”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白津夫教授認為,一方面要從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應用場景化、數據資產化四個維度準確把握數字經濟發展重點;另一方面,要加快工業互聯網、工業云平臺、工業APP布局,用工業互聯網聯通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促進基于數據的跨區域、分布式生產、運營,提升全產業鏈資源要素配置效率。通過平臺賦能,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形成產業鏈互聯互通,產業體系融合互動,形成產業平臺化發展生態。
在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葛紅玲看來,數字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重大戰略,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協同發力,并提出了五個協同:一是要國際國內協同,通過規則對接數據的國際流動;二是要線上線下協同,通過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實現雙向賦能、同向共振;三是要主體和載體協同,要壯大企業、拓展園區和平臺,推動數字技術、網絡平臺的協調聯動;四是要發展和安全協同,處理好數字經濟發展與數字治理和網絡安全的關系;五是要政產學研協同。
新聞鏈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0-10/20/content_rbWlzRFv.html?gid=2V1Qqd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