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官網對我校學生資助工作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任務。多年來,北京工商大學黨委深刻領會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始終堅持育人導向,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打造“一個基礎、兩個精準、三級能力提升工程、四項主題教育”的“1234”立體化學生資助育人體系,建立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育人長效機制,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社會,服務國家。
一、夯實“制度建設”基礎,確保資助工作行穩致遠
學校在嚴格落實國家、北京市各項資助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積極出臺包括“獎、貸、助、償、減、免、補”在內的更細化、更落地的個性化資助制度,并以校發文、黨發文、學發文的形式固化下來,確保資助政策嚴格落實,資助資金有效利用。例如,該校勤工助學崗位酬金標準高出國家規定最低標準的25%,在校內設立勤工助學崗600多個;深入挖掘校友資源,積極推進校友出資設立各類獎助學金,截至2020年底,該校共設立社會獎助學金30余項,每年資助金額200余萬元;該校于2018年出臺了“戎耀騰飛”海外培訓助學金實施辦法,為表現優異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每人2.5萬的教育資金,參加“英國牛津大學暑期培訓交流項目”,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在新冠疫情發生初期,學校及時出臺針對疫情重災區因疫致貧、因疫返貧學生的認定及補助辦法,同時針對留校、網絡課程學習流量補助等方面都出臺了資助細則。
二、把握“兩個精準”前提,確保資助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精準認定,為精準施助提供數據支持。學校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積極申報市級專項課題,通過對近5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詳細情況的充分調查、分析,采集多維度的學生背景數據,建立了8大項、22小項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認定模型,并于2018年轉化為信息系統應用于實際工作。新生入學后,只需要在認定系統中花5分鐘填寫一些個人信息,系統會自動給出困難等級的認定結果,誤差率小于1%,極大提高了認定工作的精準性。
二是精準施助,根據精準認定結果予以相應資助。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學校針對不同的困難學生群體實施不同的資助項目。重點關注“新生入學、寒冬時節、返鄉過年、畢業求職、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時間節點,通過“資助前置”“溫暖冬衣”“路費補助”“就業幫扶”“臨時特困補助”等特色資助項目,解決困難學生的實際需求,充分保障資助資金的有效使用。
三、實施“三級能力提升”工程,助力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根據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前的心理特點、能力基礎,結合高校各階段育人目標,學校在多年實踐工作中探索構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級能力提升”工程。
一級能力提升:自我悅納能力。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大多存在適應性差、人際溝通障礙、自信心不足等問題。自2018年起,每周組織大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心”動力陽光茶吧交流會。交流會設置“家鄉美”“成長的煩惱”“學長經驗談”等模塊,深入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難所需,并由同樣背景經歷的學長以及資助工作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重新找回自信,為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提供精神動力和方向引領。
二級能力提升:綜合素質能力。大一下學期,面向具備一級能力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春雨”資助育人計劃、云帆計劃、“夢想發芽”就業提升計劃等系列綜合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免費開設計算機、演講與口才、商務禮儀、求職技巧等課程,著力開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三級能力提升:服務實踐能力。學校重視具備一定特長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服務實踐能力培養,主動搭建勤工助學實踐平臺、校友企業實習平臺等多層次的實踐育人平臺。自2018年起,學校每年從當年獲得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招募、選拔20-3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聘任為“資助宣傳大使”,他們利用寒暑假時間,返回母校、走進鄉村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并撰寫調研實踐報告。2018年12月,學校放眼服務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在全國級貧困縣河北蔚縣北董莊小學、桃花鎮中學和西合營高中分別建立了“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實踐基地,每年派遣由“學生資助宣傳大使”為主體的學生實踐服務團隊,向當地貧困學生開展資助政策宣傳、事跡宣講、支教幫困、素質拓展、技術服務和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在服務當地教育發展的同時,極大鍛煉了參與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和實踐能力,構建了“兩地四校”一體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育人平臺。該平臺也成為學校的特色資助育人項目。
四、突出四項主題教育,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多年來,學校著力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開展“誠信、感恩、勵志、愛國”主題教育,不斷創新教育形式、創立了多個品牌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是誠信教育。每年4-5月份,學校都會開展誠信主題教育活動,活動形式涵蓋視頻、音頻、海報、征文、講演等多種形式,近幾年還組織了誠信短劇大賽,深受到同學們的喜愛。
二是感恩教育。組織家庭經濟學生參加敬老愛老、鄉村支教等社會公益活動,感恩國家資助,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成立全部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組成的“小蜜蜂志愿服務隊”,每天主動收集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反饋給相關部門,提出改進建議,實現學生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三是勵志教育。學校以國家獎學金評審、校園之星評選、“一二九”表彰大會等活動為契機,面向低年級學生廣泛開展勵志教育,并通過組織“青春榜樣報告會”“感動工商人物事跡宣講團”等形式,激勵在校生以優秀學長為標尺,樹立遠大目標,不怕困難、刻苦學習、勇于創新、全面發展。
四是愛國教育。利用國家重要慶祝節點,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活動,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觀看影片《我和我的祖國》等形式,引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斷厚植愛國情懷,激發報國之志。
近年來,該校在發展學生黨員比例、學生干部比例、獲獎學金人數比例、畢業率等統計數據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均高于普通學生15個百分點以上,特別是在每年的國獎獲得者當中,超過半數為經濟困難學生。在2020年疫情期間,該校多名學生資助宣傳大使主動積極參與到當地抗擊疫情的志愿服務工作中,累計開展防疫志愿服務超過500小時,充分展現了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知恩感恩、樂于奉獻、主動錘煉、回報社會的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