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上,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總結表彰大會在良鄉校區學術交流中心A報告廳舉行。出席大會的校外嘉賓有團市委大學部副部長佟立成、北京市學生聯合會駐會主席吳樂、北京電視臺工會主席孟傳妍、中青網活動頻道主編龐茜元、良鄉5中校長譚鐵峰、房山5中校長馬連山、佛子莊中心校副校長馬雄英和62319部隊長李化鵬上校。學校黨委副書記盧思鋒、保衛處處長頓勁松、學生處處長呂素香、教務處副處長祝鈞、宣傳部副部長袁曉年、團委書記呂良及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書記、團總支書記、輔導員老師、各實踐團成員及學生代表參加大會。
首先,在場觀眾通過一段視頻短片和主持人的講解了解了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概況。(活動詳情見新聞背景介紹)
在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展示環節中,9個學院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同學們利用視頻展示、情景短劇表演、歌舞、三句半、朗誦和新聞播報等別具一格、創意新穎的形式展示了他們的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其中,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實踐分團還邀請到了實踐基地——佛子莊中心校的4名小同學一起進行匯報表演,再現了暑期社會實踐的點點滴滴。
校團委書記呂良宣讀了關于表彰北京工商大學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優秀帶隊教師、優秀個人的決定。24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獲得優秀團隊稱號,26名帶隊老師獲得優秀帶隊老師稱號,220名同學獲得優秀個人稱號。到會領導和嘉賓為獲獎個人和集體頒發了證書。
優秀個人獲獎代表外國語學院的榮莉華和優秀帶隊老師獲獎代表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李翠強老師進行了發言,介紹了他們在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及感想。
來自暑期社會實踐基地房山區佛子莊中心校副校長馬雄英和當地62319部隊長李化鵬上校代表合作單位及學生家長發言。他們表示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社會,踐行了“我實踐,我成長,我奉獻,我快樂”的理念,并感謝暑期實踐活動的老師及同學們為當地的學生們帶去了豐富多彩的知識,希望與北京工商大學鞏固成果,擴大影響,繼續進行深度合作,把實踐活動搞得更好。
校黨委副書記盧思鋒發表講話。他指出,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普遍感受到受到了教育,認識了國情,了解了民情,同時也為社會做到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到房山區的支教活動,給學校送去了快樂,給學生家長送去了快樂。此外,我校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首次在京外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與內蒙古興安盟地區及突泉縣永安鎮建立起了長期有效的合作模式,使得我校大學生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他總結了暑期社會實踐的四點成效:一是學生受益,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同學們眼界開闊,能力提升,責任感增強,意志力得到磨練;二是社會受益,參與活動的中學生及社區居民都對我校學生表示了贊揚;三是學校受益,有利于學校更好地發揚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四是教師受益,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與學生增進感情。最后,他希望我校師生與各實踐基地繼續保持長期聯系與合作,并與其他區縣及單位發展更廣泛的深入合作關系,通過社會實踐總結,肯定成績,尋找差距,明確方向,把以后的社會實踐活動辦的更好,使我校與實踐單位全面受益。
表彰大會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至此我校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畫上圓滿的句號。中國教育臺、北京電視臺、中青網、中國教育報等數家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導。10月27日,北京電視臺衛視和新聞頻道《北京你早》欄目已經對本活動進行了播報。
附:我校2011暑期社會實踐情況介紹
北京工商大學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契機,以“永遠跟黨走”為主題,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分層次、項目化的組織管理模式。實踐內容包括:(一)延續我校品牌實踐項目“十鄉百村千人行,深入基層看民生”。九個學院共派出12支實踐隊伍,500余名師生奔赴北京市房山區南召、佛子莊、石窩、長溝等12個鄉鎮。各學院依托自身專業特色,結合各實踐基地具體情況,開展了以英語和計算機教學、素質拓展訓練、文體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夏令營支教,以知識競賽、紅歌合唱、紅色影片欣賞為主要形式的黨史宣傳,以走訪農戶、對話基層干部、采集基礎數據為主要途徑的民生調研,并開展了法律知識、食品安全知識普及。實踐團還對當地歷史檔案館、優秀農村企業進行了參觀學習,并走進敬老院、街道社區開展志愿服務等。“十鄉百村千人行”暑期社會實踐自2005年已連續開展7年,先后約3500人參與其中。該社會實踐活動已連續5年獲得全國及省部級獎勵,今年亦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團隊。(二)深入基層社區,追尋城市發展。組織大學生深入社區,走訪家庭。通過與豐臺、石景山、海淀等地區部分社區進行對接,引導、鼓勵廣大青年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充分發揮高校智力、人力資源優勢,切實服務“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三)訪京城高新企業,探人才發展之路。各學院分別結合本專業特點,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調研和實習,走訪了東軟集團、北京順鑫鵬程食品廠等數十家企業,將所學專業知識得到應用和轉化。(四)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專業實踐出真知。鼓勵學生根據專業特點組成學術科技實踐隊伍,在實踐中發現真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長才干,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五)尋找紅色記憶,擔當歷史使命。北京工商大學赴內蒙古興安盟開展京外實踐活動,該實踐團隊獲評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點項目。組織學生重走紅色革命路線,探訪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走訪當地掛職干部和西部計劃支邊大學生等優秀青年群體,用身邊的青年榜樣教育學生,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六)思政教學專題調研。由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指導社會實踐專題調研和選派專業教師帶隊參加實踐,參與人數700余人,前往大興區老宋瓜園生態農業基地、北宅村等地開展專題調研。此外,還有1000余名同學參與了自由組隊的分散實踐項目。
(轉自中國青年網 201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