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報對我校教師馬靜講授冬奧思政課事例進行報道,現轉載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好北京冬奧會遺產。
新學期,大中小學紛紛利用冬奧資源講起“冰雪思政課”,冬奧精神在校園里久久回響
鮮活事例背后要有深一度的思考
北京冬奧會這堂課怎么講出彩、講入心,考驗著老師們的智慧。
為了給學校參加冬奧會的志愿者們講好一堂50分鐘的主題黨課,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馬靜準備了一個多月。
最終的主題是“北京冬奧會與國家發展”。切入口,都是學生的親身見聞——他們服務的場館里處處彰顯的“科技范兒”、他們近距離接觸的運動員奪金背后的艱辛付出。
“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冬奧會后中國發展的問題。”馬靜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走勢為案例,為學生講解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后遇到的挑戰,激勵志愿者刻苦努力。“有學生寫了很長的感言,‘志愿服務沒有終點,青春擔當永無止境’。”
冬奧思政課講什么、怎么講?老師們說,一次次精心備課后,最深切的體會是,用鮮活的事例打動人,用真摯的情懷感染人,用透徹的說理啟迪人。
“要用身邊鮮活生動的案例,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17歲的蘇翊鳴、18歲的谷愛凌、20歲的趙嘉文……這些同齡人榜樣,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政治教研組組長張帥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法寶”。可在他看來,要說服正處于思想活躍期的高中生,這些還遠遠不夠。講科技自立自強,他會舉冬奧場館的建設;講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則會舉出冬奧會對綠色可持續理念的執守:“從事例講起,但更要深一度地引起思考。”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鄧喆認為,價值觀的塑造離不開情感的共鳴:“例如,從冬奧精神延伸到清華大學特色的體育育人傳統,清華大學自建校起就形成了體魄與人格并重的體育育人傳統,有‘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我把奧運精神和同學們自身加強體育鍛煉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同學們強健體魄、磨礪意志,肩負起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
新聞鏈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9f4d8eb0abd846ab9eb3b4ecf999f0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