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2025年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阜成路校區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的13位優秀青年學者參加本次論壇。經濟學院執行院長詹新宇教授、副院長許敬軒教授、科學研究院人文社科處副處長、經濟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岳鵬鵬、經濟學院經濟系系主任陳真玲教授、貿經系周珺副教授、國貿易系李靜老師和經濟系歐佳佳老師參加論壇研討活動。
詹新宇祝賀各位優秀青年學者從種眾多候選者中脫穎而出,受邀參加今天的青年學者論壇,并對各位受邀青年學者撥冗到場參會表示衷心感謝。詹院長從發展歷史、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方面對學院進行了全方位介紹,并表示學院處于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學院的關鍵時期,全院各學科團隊均是求賢若渴,希望通過此次學術交流活動,增進相互了解、吸引更多的優秀青年學者關注和選擇北工商經濟學院。
正在美國米蘭訪學的北京大學胡裕民博士,在線報告了工作論文“High-speed Rail and the Demand for Skill: Evidence from Chinese Exports”,文章在中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探討高鐵對高技能與低技能勞動需求的影響,研究發現高鐵促進了商務差旅,提高了國內外包的匹配效率并降低了外包中間品的成本;替代效應導致企業對低技能勞動的需求降低;產出效應導致企業對高技能勞動的需求提高。
中央財經大學黃永健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Political turnover and government venture capital”,文章基于官員變更之后,新任官員晉升激勵的角度去探討官員變更對政府風險投資的影響,研究發現官員變更后政府風險投資增加,但是僅表現為本地城市的政府風險投資增加;政府風險投資在本地投資表現優于非本地投資,其結果是以擠出私人風險投資的代價;官員變更后,GVC支持的公司在創新層面表現更好。
中國人民大學江成濤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破產法治建設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集約邊際和廣延邊際的視角》,文章探討了破產法治建設影響資源配置效率的集約邊際和廣延邊際。基于在位企業間資源再配置,從信貸資源釋放的視角和勞動要素釋放的視角分析集約邊際;基于新企業的市場進入,從債務人救助視角和債權人保護視角分析廣延邊際;最后研究破產審判改革對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
南開大學廖秋嫻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外部需求、生產技術選擇與企業綠色發展—基于生產網絡視角》,文章主要研究外部需求穩定增長與制造業企業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企業的污染排放強度不僅會受到企業自身外部需求擴張的影響,而且會受到其下游企業外部需求擴張的影響;無論是否考慮生產網絡,外部需求擴張的市場規模效應均占主導地位,并且選擇更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增強前端污染控制能力是推動企業減排的具體微觀機制。
北京大學劉佳程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Promoting Insurance Renewal Through Intensified Nudges: Will Additional Early Reminders Work?”,文章以續保短信提醒為助推干預手段,探討了對客戶保險續保的影響。研究發現,提前發送短信提醒并沒有提高保險續保率,但是會促使客戶提早付款;客戶提前付款增加的利息收入遠大于額外的短信提醒費用;同時證實了助推的集約邊際效應的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劉瑤琚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統籌“穩增長”與“調結構”:結構性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視角》,文章研究發現增大民生性支出同時同等程度地降低傳統基建支出以實現支出結構調整能夠同時實現“穩增長” 和“調結構”目標;通過結構性財政貨幣政策配合,能夠克服結構性貨幣政策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并在總體上增強結構性財政政策“穩增長”和“調結構”的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宋浩蘭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城投非標債務違約、融資受阻與救助》,文章利用各城市首次發生城投非標違約事件作為外生沖擊,構建雙重差分識別策略考察違約事件對城投企業融資的影響。研究發現城投非標違約會導致城投債券發行利差和交易利差顯著提高,城投公司融資成本上升,而銀行貸款利差沒有顯著變化;城投非標違約導致城投公司整體債務減少,進一步對城市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宋恒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融資平臺隱性擔保與投融資期限錯配—基于“機器學習方法”的測度》,文章在當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了融資平臺的隱性擔保問題。論文在測算隱性擔保的基礎上,研究發現隱性擔保越強,融資平臺的投融資期限錯配程度越高;隱性擔保主要通過強化融資平臺過度投資的動機和會淡化管理層的風險管理意識的渠道作用于投融資期限錯配。
北京大學孫錦萍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數字經濟發展的靈活就業效應: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證據》,文章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實證研究數字經濟發展對靈活就業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研究發現數字經濟顯著抑制了靈活就業;數字經濟發展產生的替代效應擠出了那些收入要求高、工作時間短和社會保障要求更高的靈活就業者;數字經濟對非農戶口和非東部地區勞動者的靈活就業抑制效應更強。
中國人民大學王漫玉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The underestimated impact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on household cooling electricity demand through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文章利用居民部門能源消費隨機控制實驗,探究行為干預對居民制冷電力需求的影響,研究發現具體行為干預會促使居民制冷電力消耗平均下降13.7%;考慮到人口結構的轉變,有針對性的行為干預措施使得總需求平均減少34.7%。
中國人民大學曾傅雯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中國非正式稅收返還:測算與分析》,文章構建了一套非正式稅收返還的測算體系,并使用2008-2018年全國稅收調查數據,從時間、所有制類型、行業類別、地區經濟屬性等角度總結非正式稅收返還的特征化事實,研究發現全國層面的非正式稅收返還規模呈階段性變動,但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全國稅收收入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非正式稅收返還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營商環境、經濟發展目標、財政收入結構密切相關。
中央財經大學張坷坷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數字金融發展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來自省份-國家層面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數據的經驗證據》,文章主要探究各省數字金融發展如何影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研究發現數字金融發展可以顯著提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和份額;數字金融通過金融渠道與貿易渠道兩類渠道促進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融雙向開放水平的提高會增強數字金融發展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促進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趙偉霖博士報告了工作論文“Going green or losing edge?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n carbon reduction and firm value in China”,文章通過分析中國2015年至2022年期間的數據,研究政府采購能否不降低其市場價值,同時實現公司碳減排,研究發現獲得任何政府采購的公司合同在保持公司價值的同時降低了碳排放強度,表現出長期對中標公司的影響,以及對同一行業內其他公司的短期溢出效應工業。
每位青年學者匯報完論文后,與會的評委們都對其進行點評,并展開深入交流。最后,詹新宇作總結講話。他指出:各位優秀青年學者前期研究成果扎實,論文選題有現實針對性、研究方法掌握牢靠、研究展示非常專業。經濟學院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希望以此次青年學者論壇為紐帶,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學術交流,為推動北工商經濟學科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