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語言與傳播學院成功在線舉辦2025年暑期學術探索營。本次探索營聚焦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前沿,匯聚學院頂尖學術力量,邀請多位重量級教授、學者帶來精彩講座,吸引了來自全國60多所高校的140名優秀大學生的踴躍報名參與。
開營儀式上,語言與傳播學院院長王擎教授熱情致辭,對參與學子表示熱烈歡迎。王擎立足北京工商大學的發展歷程與辦學定位,深入闡述了學院的學科特色與核心競爭力。其中,新聞傳播學依托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的區域優勢和學校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定位,形成了兩大鮮明特色。一是聚焦“經濟信息傳播”,致力于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命題下,精準解讀與傳播中國經濟發展故事,運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塑造立體真實的中國經濟形象;二是深耕“品牌傳播”,積極服務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為首都及企業的品牌戰略提供智庫支持和人才支撐。外國語言文學方面,突出“交叉融合”與“實踐應用”。翻譯碩士(MTI)項目培養高層次法商翻譯人才,強調翻譯實踐能力;國際法商英語專業作為國內首創的交叉學科,融合英語語言文學、法學與管理學,依托學校法商學科優勢,培養復合型人才。王擎強調,學院的核心優勢在于北京的地域資源、學校的平臺支撐以及學院扎實的研究、務實的教風與前沿的學科特色。她殷切寄語學子們通過本次活動深入了解學院,期待未來在學術道路上攜手同行。
探索營設新聞傳播學與外語學科兩大平行分論壇,講座內容緊扣學院核心研究方向。
新聞傳播學分論壇:聚焦時代命題與產業前沿
連少英教授以《博弈與突破:講好中國發展故事的三個向度》為題,深入剖析新時代國際傳播格局,從故事題材的選擇、敘事方式的創新、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三個關鍵維度,系統闡釋了提升中國發展故事國際傳播效能的策略與路徑。
李嶠雪副教授帶來《微短劇時代品牌破圈與文旅煥新的內容運營新范式》,她結合當前微短劇市場的火爆態勢,精準分析了其內容與傳播的核心特征,并以此為基礎,重點探討了微短劇賦能文旅品牌破圈升級的創新模式及其對其他行業的啟示價值,揭示了新媒介形態下的內容運營新邏輯。
外語學科分論壇:彰顯跨界融合與技術創新
孫小清副教授以《譯路同行:從語言橋梁到跨界賦能——用翻譯探索你的無限可能》開篇,結合自身跨學科研究經歷,生動闡釋翻譯能力的核心價值與強大賦能作用。她強調翻譯碩士培養目標是鍛造“深度專業化語言能力+跨學科知識+技術應用+跨文化溝通與研究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并詳細介紹了學院MTI項目“跨界融合”的特色培養體系、優質實習基地及國際交流資源。
苗天順副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外語創新》為題進行分享,他從外語教育創新、AIGC的應用場景和應用實例三方面出發,深入探討了生成式AI技術對外語學習、翻譯實踐及語言服務行業的深刻影響與創新機遇。
王致虹老師帶來極具實踐性的《同聲傳譯的核心技巧》,重點講授克服“等”和“趕”兩大初學困境的“順譯”原則,通過拆解真實演講案例,生動演示了“斷句”與“斷后重連”的核心技巧,并強調了視譯訓練的重要性。
田莉副教授壓軸介紹《外語與法律的交叉融合——國際法商英語專業簡介》,系統闡述了該專業培養“精通英語、掌握語言學方法、通曉國際法商知識”復合型人才的定位,突出其“法商話語研究”與“法商翻譯研究”兩大特色方向,并展示了跨學院師資、國際化培養及高質量就業等優勢。
活動的最后環節,學院副院長張慧子主持研究生招生宣講并與師生互動。翻譯專碩學科負責人關濤、國際法商英語學科負責人楊增成、新聞傳播學科碩士生導師連少英、李嶠雪;翻譯專碩導師孫小清、國際法商英語導師田莉就培養特色、課程體系、研究方向、師資力量、獎助政策及發展前景等學子們關切的問題進行了詳盡解答。與會學子熱情高漲,圍繞“微短劇出海策略”“國際傳播敘事創新”“跨文化傳播實踐挑戰”等前沿話題與主講老師們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本次暑期學術探索營作為學院研究生招生宣講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活動通過名師前沿講座的深度引領與開放互動的坦誠交流,不僅為全國優秀學子揭開了新聞傳播學、新聞與傳播、翻譯與國際法商英語等學科前沿的神秘面紗,更生動展現了在數字經濟勃發、全球化深化演進及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時代背景下,語言能力與傳播力量的核心價值與無限潛能。活動有效激發了營員們的學術志趣,深化了其對學科前沿動態和學院培養特色的認知,為其未來學術生涯規劃提供了清晰指引和有力支撐。語言與傳播學院熱忱期待更多懷抱理想的優秀學子加入,在“傳道”與“譯路”的廣闊天地中,共同探索、賦能創新、書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