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青年節對全國廣大青年寄語精神,縱深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持續深化實踐育人實效,暑假期間,學校組織“百個實踐團”奔赴首都一線與祖國各地開展“中國式現代化·北工商青年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圍繞胸懷“國之大者”,服務國家發展之需;牢記“四個中心”,助力首都建設之要;心系“民之關切”,踐行人民滿意之盼三個主要方面,聚焦理想信念、民族團結、衛國戍邊、綠色發展;發展實踐、文化傳承、國際交往、科技創新;社會服務、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健康中國等領域開展12個“青”字號專題實踐行動。通過社會實踐,引領廣大青年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挺膺擔當,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飽滿的奮斗姿態獻禮新中國成立75周年!
校團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聚力邊城助振興”暨2024年“菁英工程”實踐團入選全國大學生1000支“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隊,7月9日至15日,15名師生前往云南省保山市,聚焦理想信念、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發展實踐開展社會實踐。實踐團認真完成“五個一”實踐規定動作,理論宣講進村寨、進社區、進高校、受眾千余人;助農直播惠民情、通民意,為村民做實事添助力;深入肉牛、玫瑰花、烏龍茶產業走訪調研探查特色產業發展;對話村支書、訪談習近平總書記慰問過的佤族鄉親,記錄邊城蛻變;攜手農發行,分享實踐成果感悟,引領廣大青年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多產業“齊鳴”,共譜鄉村振興“合奏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多個村寨、社區,探訪庭院經濟、肉牛和玫瑰產業等多產業基地,深度采訪村民需求,調研結果顯示,大多數村民愿意提升學歷、繼續學習,參與和接受村集體與政府組織的就業指導、技能培訓。
庭院“小經濟”,撬動鄉村“大振興”。在打云村和面街村,實踐團成員們深入農戶看鄉村發展,了解“庭院經濟”在邊城振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打云村“墻體花架”,面街村“舊址改造”都是因地制宜的舉措,在改善宜居環境的同時,以“小經濟”帶動產業發展,推動當地鄉村振興。
“走街穿巷”看發展,“主題宣講”促交流。實踐團成員依托學校工商融合、數智賦能等學科優勢,面向村民和中小學生進行了一場“助力鄉村治理,關愛未成年成長”主題宣講,圍繞打云社區的鄉村特色產業和旅游發展,在文旅融合、產學研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提出青年建議,發揮工商智慧。
“助農直播惠民情”,因地制宜助振興。實踐團成員走進村民們的直播間開展了一場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惠民助農活動,在直播話術、視頻拍攝、宣傳技巧、法務支持等方面給予指導,為農產品打開新銷路,激活特色產業宣傳提供有效支持。
極邊烏龍茶,推動鄉村振興“枝繁葉茂”。實踐團成員來到騰沖市馬站鄉極邊烏龍茶廠進行實地調研,“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特色經營模式,讓“靠天吃飯”的農業種植,實現了“荒山變茶山,茶山變金山”的蛻變。實踐團成員和茶廠負責人就拓寬“互聯網+”線上銷售渠道、孵化茶葉副產品加工等方面積極交流。
攜手農發行,研討肉牛致富經、花香振興籍。實踐團攜手農業發展銀行,在肉牛養殖、玫瑰花產業等深入調研鄉村振興第一線,感受邊城農村的大發展。走進騰森公司、東山草場、龍牛農業養殖場,實踐團與牛兒們“親密接觸”,開展鄉村振興項目走訪調研,了解當地生態循環的養殖模式,學習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做法,體會到了肉牛產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露絲福生物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踐團深入調研露絲福大馬士革玫瑰基地種植響應國家發展大農業政策,穩定生態系統,建設綠色家園,帶動農民“以地生財”,破解農村農業產業規模“空心化”的難題,實現農民土地增收的具體舉措。
綠意盎然興鄉村,新岐社區林業引領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員們跟隨新岐社區黨總支書記走進新岐社區,緊扣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實地考察了當地的特色農業、文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等關鍵領域,并與當地居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交流,深度調研新岐社區在鄉村振興政策下的蓬勃興起,探尋新岐社區發展路。
“深融合”發展,共建民族團結“同心圓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 實踐團走進傈僳族、佤族村寨,展望“深融合”發展的少數民族振興業態,共建民族團結“同心圓”。
凝聚邊城力量,鑄就民族團結。實踐團成員前往猴橋鎮,學習國門新村黨建發展和村落建設,感悟傈僳族以及邊疆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固守邊疆的家國情懷,感嘆在“邊民富、邊關美、邊防固”的思路下,通過實施邊疆黨建長廊建設“五紅行動”推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邊疆黨建長廊示范點、鄉村振興示范點、強邊固防示范村、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五點共創”的新局面。在猴橋口岸,實踐團成員們跟隨當地海關工作人員參觀了海關檢口,全面了解學習通關流程,使實踐團成員真切感受到了海關工作人員“守國門、促發展,當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門衛士”的精神。
實踐團成員奔赴荷花鎮甘蔗寨村、清水鄉司莫拉佤族村開展深入調研,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重要指示精神,重走總書記考察之路。實踐團重走茶馬古道,參訪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陳列館、榕樹群等,學習民族文化,體會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給人民群眾創造的福祉。實踐團成員們訪談甘蔗寨村支書,和當年習近平總書記慰問過的佤族鄉親親切交流,深入了解當地努力提升勞務經濟和特色產業,從而走上鄉村致富新路的故事,切身體悟邊城百姓擼起袖子加油干,奮力開拓“幸福佤鄉”的新局面。
攜手啟航促進步,兩校實踐分享共推發展。實踐團來到滇西應用技術大學騰沖校區,全兩校師生開展了一場生動的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分享會。實踐團成員分別以“紅色文化探尋之旅”“綠意盎然興鄉村”“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聚焦學習調研展開成果分享,圍繞“青春奮進新征程,鄉村振興勇擔當”主題進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號召當代青年凝聚青春偉力,勇擔強國重任。
鑄牢“紅基因”,共繪精神偉力“紅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實踐團前往滇西抗戰紀念館和國殤墓園,追尋紅色記憶,開展一場抗戰歷史和愛國主義現場教學,全面了解中國遠征軍在滇西抗戰的恢宏史詩,為抗戰時期戰士們的英勇與堅韌所感動,也深刻體會到他們為國家、為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實踐團成員們肅立在墓前,向那些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烈士們默哀致敬。
習近平總書記在和順古鎮考察調研時指出,“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艾思奇故居,實踐團仿佛穿越時空、跨越地域,與艾思奇先生進行了一場思想的對話。實踐團連線北京,與校團委黨支部一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一同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傳承紅色基因”主題宣講著重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與時俱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永葆青春活力的突出特點。
實踐團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和順圖書館,大家紛紛表示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賡續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中國式現代化,北工商青年在云南。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聚力邊城助振興,實踐團成員們重溫入黨誓詞,擲地有聲的誓言是初心的堅守,是使命的擔當。踐行“五個一”實踐動作,共繪精神偉力“紅畫卷”,共譜鄉村振興“合奏曲”,共建民族團結“同心圓”。實踐團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聚焦成果轉化,在青春建功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持續發力,做胸懷“國之大者”,服務國家發展之需,心系“民之關切”,踐行人民滿意之盼的北工商青年。沿著總書記足跡,聚力邊城助振興,中國式現代化,北工商青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