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生工作部勞動教育教研室組織2022級、2023級本科生開展假期“滾燙”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廚藝大比拼-學做一道家鄉菜、創意大比拼-空間改造、傳統文化賦能-掌握傳統文化、勞動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著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精神、勞動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食材如詩 烹飪如歌
食品與健康學院和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學生在過年期間“大展身手”,化身“廚房小達人”。通過學做京魯菜——乾隆白菜、京醬肉絲,川菜——小炒黃牛肉,粵式茶點——漏奶華、鮮蝦腸粉等家鄉菜,體驗家鄉濃濃的故鄉之味。在學習廚藝過程中,既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和滿滿的成就感,又體會到了年夜飯中的團圓溫情。學生們不僅在烹飪中鍛煉了技能,更在食材的挑選、菜品的搭配中感受到了勞動的魅力。正如一位同學所說:“烹飪的過程讓我更加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也深刻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創意無限 空間無限
法學院和設計與藝術學院的學生利用寒假期間,將空間的情緒價值融入空間改造中。他們首先對家庭生活區域做一次屬性劃分,統計家中物品的類別和數量,計算空間的深度,最后結合“舒適度”“穩定性”“美感”“自由度”等要素設計出令人舒適、愉悅的生活空間。同時,假期留校的學生對宿舍書桌進行了收納與改造,分別通過顏色收納、物品收納、裝訂線等,高效改造,使書桌變得整潔、美觀,不僅提高了空間利用率,更為學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空間改造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出了更加合理、舒適的生活環境。
文化賦能 溯源尋根
商學院和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堅持文化賦能,主動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商學院學生以“勺為筆,糖為墨”,勾畫出龍的糖畫來慶祝新春佳節;用掐絲琺瑯工藝制作精美的蝴蝶杯墊;用毛筆書寫一幅幅表達新年愿景的春聯。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222班馬雪晴同學深入研究剪紙文化,她了解到剪紙的歷史悠久,其發明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而現在是用剪、刻、撕、染、燙等技術在平面材料上創作出來的作品。她此次學習的是折疊剪紙—八折團花剪蓮花,象征著美好富貴、吉祥圓滿,寓意好運連連、年年有余。通過實踐體驗,同學們不僅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還增強了對文化傳承的自信心。
實踐入心 勞動入腦
經濟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和語言與傳播學院學生在返鄉后,積極投身到社區、鄉村、中小學等地方,開展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經濟學院學生圍繞民生、經濟、福祉等深入調研,精準建言獻策,形成有深度的振興調研報告;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學生主動參與農業勞作,在長輩的教導下體驗了農田耕作,這既是一種新奇的體驗,也終于使同學們第一次體會到了勞作的艱辛;語言與傳播學院學生積極響應社區號召,主動下沉一線,戴上紅袖章,加入基層服務保障的行列,為基層一線貢獻力量。
據統計,寒假學生返鄉期間共有4000余名學生參與此次“滾燙”勞動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他們不僅學到了實用的勞動技能,更樹立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理念。
今年,我校將繼續深化勞動教育課程改革,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和內容,開展“十百千”勞動實踐活動,努力培養更多具有正確勞動價值觀、積極勞動精神和良好勞動品質的優秀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