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學校扎實推進“‘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組織師生深度參與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愿行、園區行、書香行等7大專項機制、19個項目、37項具體實踐活動,把行動計劃作為“大思政課”的重要抓手,由黨委宣傳部作為統籌單位,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11個學院作為子項目的落實單位共同推進,用源遠流長、精華益萃的首都文化滋養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信仰行
名師名家進校園:黨的創新理論“聲”入人心
3月26日,中央團校趙雷教授來到青馬工程團校的課堂上,他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為主題,從戰略地位、時代主題、職責使命等七個維度為學員們講授黨的創新理論。他強調,新時代青年既要深化理論武裝,更需投身實踐熔爐,以思想偉力指引行動,在服務大局中錘煉本領、于社會實踐中淬煉信仰。學員們深刻體悟到,堅定理想信念絕非抽象命題,而是貫穿于每一次課堂研討、志愿服務與科研攻堅的生動實踐中。
先進人物面對面:用“小切口”展現“大主題”
4月2日,6位宣講員為團校師生帶來了一場文化內涵豐富、故事生動感人的宣講報告。他們以真人真事真情實感,講述了自己在文化領域孜孜以求、守正創新的感人故事,生動詮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京華大地展現出的勃勃生機。語言與傳播學院陳楚妍激動地說道:“這場報告會讓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以奮斗為筆、以責任為墨,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讓奮斗精神在新征程熠熠生輝”。
紅色行
“覺醒年代”研學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大講堂開講
5月19日,數學與統計學院師生參加在北大紅樓舉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大講堂。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龐雅妮以《吉金鑄國 禮樂中華——從“吉金·中國”大展,看中國青銅文明的興起與繁榮》為主題,解碼青銅文明中的中華文明基因,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通過近距離接觸考古前沿成果,學生們不僅感受到青銅文明的雄渾魅力,更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應統23劉丹寧同學表示:“原來青銅器不僅是文物,更是中華文明包容創新的見證。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堅定文化自信”。
“紀念館之星”培育計劃:深度融入首都高校紅色故事宣講項目
6月13日,商學院“行走的商院紅”宣講團參加紅色行“紀念館之星”培育計劃,通過“學、議、講”三連招,讓現場觀眾沉浸式體驗革命先輩的 “趕考” 路。在實際的講解過程中,宣講團成員也深刻感悟到革命征程中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他們也決心將這份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投身到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去,以行動詮釋新時代的“趕考”答卷。
文藝行
“戲聚高校 佳作有約”:共享首都文化建設成果
當非遺遇到00后是什么樣的體驗?6月15日,中央民族歌舞團帶著《人民的非遺》空降,數字書院的學生們在老舍劇場圍觀這場“民族音樂live秀”,當蒙古族馬頭琴的悠揚、維吾爾族彈布爾的靈動與侗族大歌的和聲在舞臺流淌,同學們沉浸式感受非遺音樂穿越時空的魅力,在傳統藝術的滋養中觸摸文化傳承的脈搏。演出以音樂為針線串聯民族瑰寶:藝術家們讓馬頭琴低吟草原故事,使伽倻琴奏響朝鮮族韻律,配合舞臺燈光營造的草原藍、山林綠等視覺場景,構建出沉浸式的非遺藝術空間。古老樂器在指尖躍動,化作民族歷史的“時光機”,讓傳統與當代觀眾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原以為非遺是刻板的符號,沒想到能如此鮮活!”同學們感慨道。
志愿行
志匯綠心:以青春之名,赴書樂之約
5月17日至25日,學校40名志愿者前往北京城市圖書館。從清晨到日暮,咨詢臺、手工區、閱覽區全線開“掛”:耐心解答咨詢、協助文化活動、精準指引路線、維護場內安全與閱讀秩序、幫助讀者借閱文獻......硬核操作直接拉滿!書香環境秒變青春打卡點,志愿者們用專業服務在首都文化新地標展現責任擔當。6月2日,我校志愿者亮相北京藝術中心森林音樂節,開啟“全流程服務模式”:人流疏導、秩序維護、場館引導、儲物管理、票務查驗等崗位高效協作,贏得現場游客紛紛點贊。
書香未來:大朋友與小朋友的雙向奔赴
3月20日、5月30日,法學院師生分別走進北京工商大學附屬小學(東沿村校區)、良鄉中心小學,為一至三年級的孩子們開啟了一場場別開生面的繪本閱讀之旅。志愿者秒變“故事大王”,從《瘋狂動物城》到《雪孩子》,他們用故事給萌娃們種下夢想與友誼的種子;《哪吒鬧海》《花木蘭》硬核輸出勇敢、責任、孝勇等超能力;《西游記》經典情節點燃名著閱讀興趣,孩子們在趣味故事里啟迪思維、收獲成長,志愿者也在實踐中提升溝通能力,深刻體會傳遞知識與溫暖的意義。
書香行
古籍修復知識講座:妙手換書顏 指尖傳文脈
5月18日,“妙手換書顏 指尖傳文脈”實踐活動在中國書店舉辦,經濟學院師生參與活動,古籍修復專家楊弋為師生闡釋古籍修復技藝承載的千年文脈,并指導學習修復與裝幀流程。經院師生在漿水黏合間感受文化傳承的韌性,在線裝經緯中領悟匠心溫度;隨后實踐除塵、補缺等工序,用特制漿水浸濕破損處,以補紙填補蟲蛀磨損,于方寸間觸摸歷史痕跡,深切感悟文化厚重與生命力。此次活動讓師生在動手實踐中體會文化傳承的匠心與責任,史雅祺同學表示:“非遺文化與獨特魅力,文化傳承的DNA直接動了,我們也認識到這份工作對耐心和細心的極高要求。”
從理論課堂到古籍修復現場,從革命紀念館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地標,這場“京”彩的大思政課還在進行,北工商學子在“京”彩文化中賡續紅色血脈,增長實踐本領,他們的腳步在京華大地上匯聚綻放,共同繪就屬于北工商人的“京”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