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1日、23日,第二十一講、二十二講、二十三講致知學堂開講,選課的同學們均按時到場聆聽講座。
12月16日,致知學堂第二十一講暨誠信大講堂在阜成路校區開講,首都師范大學信用立法與信用評估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審、北京信用學會會長石新中教授,以“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題,圍繞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背景、主要內容和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三個方面,為同學們講解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具體內涵。
石新中借用眾多學術稿件因查重率高被撤回這一社會現象,引出了誠信的重要性,并談到中國治理誠信缺失的對策,他表示,中國正持續推進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近年來,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不斷擴大聯通范圍,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過175億條,實現了信息查詢、異議處理和聯合獎懲等功能。
石新中指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四方面:信用信息披露機制,信用產品供求機制,信用獎懲機制和信用修復機制。他通過一名中國留學生因逃票而就業困難的事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信用產品供求機制。該機制以記錄并匯總用戶信用信息為方式,形成信用報告并擴散到信用服務機構,對用戶進行信用評估。石新中還強調,中國應大力建設信用修復機制,向失信人開展信用培訓,幫助他們修復信用并回歸正軌。石新中談到,近幾年我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本實現全覆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初步顯威。要繼續堅持應用導向、立法先行,進一步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凝聚全社會力量,構建和諧社會。
石新中提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仍有很多,信用體系建設必須結合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他強調,沒有良好的社會信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場秩序,沒有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青年大學生,應心有誠信,身懷誠信,將信用思想落實到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助力健康成長。
12月21日,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副院長、教授齊方忠以“防范災害風險、提高自救能力——大學生應急科普教育專講”為主題,在我校開展專題講座。從應急管理模式回顧、災害預防自救常識、應急志愿服務實踐三個方面,介紹了我國防災減災、滅火救援等各項應急管理體系的發展,對我校學生進行了應急安全專業知識科普。
齊方忠帶我們回顧了我國應急管理模式的發展歷程。在2003年非典之前,是業務部門各自為戰的單災種應急管理模式,存在缺乏跨行業協調性和整體聯動效率不高的問題。在2003年至2018年間,有關部門認真吸取過往搶險救災中的經驗和教訓,逐步形成了以“一案三制”為核心的多災種應急管理模式。齊方忠結合汶川地震應急救援行動對“一案三制”,即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進行了詳細解讀,強調了其對推動我國應急管理模式的規范化和常態化的作用。齊方忠指出,我國應急管理模式呈現出由單災種管理到多災種管理的趨勢,并在實踐中不斷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我國災害呈現種類多、頻率高、分布廣、損失大的特點,齊方忠就災害預防自救常識為我校學生進行了生動詳實的科普。他分別介紹了一些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特點,并列舉了一系列預防和自救的措施。在非自然災害中,校園消防安全更是直接關系到在校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他特別強調了防范實驗室爆炸和宿舍火災的措施和應對方法。齊文忠指出,面對公眾場合的安全威脅,了解相關安全知識、保持冷靜、聽從指揮有序逃生是極為重要的。
齊方忠簡要介紹了我國應急志愿服務實踐情況,并強調加強應急志愿服務已成為減輕突發事件危害、維護公共安全、完善應急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他指出,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志愿服務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多次重要社會活動中都有大學生志愿者承擔著重要的職責。齊方忠還特別提到了我校學生參與的社會志愿服務工作,肯定了他們在北京冬奧志愿等多個重要社會志愿活動中作出的貢獻。他強調,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公共突發事件是關系全體社會成員的重大事項,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應對處理。
齊方忠對我校青年學生參與社會志愿服務實踐作出了重要指導。他指出,當代青年生逢其時,立于發展的新時代,更應當把握時機,親手創造和感受這個時代屬于青年的光榮。通過本次講座,增進了同學們對我國應急管理模式的了解,推動了大學生防災減災、應急安全和積極參與應急志愿服務意識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全社會風險防控能力和全民安全素質,助力應急管理事業發展。
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史為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為題開展講座。史為磊圍繞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同中華文明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中華文明相結合的主要表現和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明相結合三個方面,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視角,講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史為磊講道,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國家事業長治人安、永續發展的堅實基礎。他強調,要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史為磊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華文明所形成的各種先進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是一致的。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等。他強調,這些思想中的精華,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的深厚歷史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融合中華文明的精華中成長發展起來的。
史為磊從多個方面,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中華文明相結合的主要表現,其中的重點是“實事求是”的文明傳承。他強調,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史為磊從學術文化領域中古人的實事求是,側面證實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把實事求是作為治學和做人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史為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中華文明相結合的另一個主要表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小康”“大同”。小康的內涵,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已經適應于現代社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援引傳統文化中的“小康”“大同”概念,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規劃,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運用,也是對中華民族文明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史為磊從“中國夢”到“初心”“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文明傳統到全面從嚴治黨,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中華文明相結合的主要表現。他強調,這些表現都與古代的中華文化體系有聯系,既有對過去的批判繼承,同時也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在前進過程中的不斷自我完善,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這種理性自省,在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歷程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優良的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的完美結合,更是給中國打了一針強心劑,使中國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作為青年大學生,應積極學習社會主義知識,傳承中華文明,為今后在探索社會主義與中華文明的結合上,作出更多的探索與貢獻,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