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學校2017級本科生致知學堂第八講在良鄉校區開講,這也是“首都高校百位名家共講十九大”活動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楊建龍教授受邀為同學們做了題為“新時代與新功能——十九大開啟中國經濟新局面”的報告。千余名2017級本科生到場聆聽,近兩千名師生及校友在線觀看了網絡直播。
報告現場,楊建龍教授圍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同學們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多角度的理論闡釋和思想指導,結合數據、圖表,幫助同學們深化對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認識。講座的內容涵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戰略、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投資格局、新技術新產業與新機遇等問題,圖文并茂地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有關中國經濟新局面的要點。
楊建龍教授談到,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轉化標志著中國經濟從量到質的變化。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進程中,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產業結構也會隨之轉型發展。在吃穿主導的溫飽階段,農業和輕工業是支柱產業;住行主導的小康階段,重工業快速發展,房地產和汽車行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而在服務主導的消費階段,傳統增長動力衰退,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必將進入新常態,這是普遍規律,世界各國概莫能外。他把傳統經濟增長比作少年時期身高的快速增長,把新時代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比作青年時期身高的相對穩定與健康,淺顯易懂地闡述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改變的必然性,告知同學們不必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感到過于擔憂。
楊建龍教授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審時度勢所提出的理論與政策創新。“需求側改革類似西醫,它能迅速對經濟發展的病癥產生作用,但它不能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和自身免疫力,時間一長還會有副作用;供給側改革類似中醫,雖然沒有快速的政策調控能力,但它能夠系統地調整經濟機體的結構,產生自我恢復能力”,他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晦澀的專業術語變得通俗易懂。
在談到基礎設施發展格局也正在經歷重要的變革時,楊建龍教授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的角度,以地面交通、軌道交通和通用航空等領域已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協調的交通發展格局為例,向同學們展示了我國基礎設施發展格局的變化。
在互動環節中,同學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有關經濟增長、投資、“一帶一路”戰略、經濟風險等疑問,楊教授耐心解答,指點同學們要“順應未來,理解未來”。
講座結束之后,學生處呂素香處長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為楊建龍教授頒發了“首都高校百位名家共講十九大”的聘書,并合影留念。
記者隨機采訪了傳媒173的胡悅瑩同學,她說:“這次講座極大地增強了她的民族自豪感,使她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來自財經174班的高遠同學告訴記者,“楊建龍教授的語言形象生動,講解思路清晰。每每結合我們生活實際和身邊的例子來幫助我們理解專業的經濟學知識。通過這次講座,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十九大精神,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一個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