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學校辦學保障條件,消除原有建筑結構安全隱患,落實禮堂打造為“科學、安全、綠色、人本、現代”的建筑理念,滿足容納千人使用的公共建筑目標,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領導下,在區建委和消防局的監督指導下,學校對阜成路校區禮堂進行了抗震加固。5月30日,阜成路校區禮堂抗震加固項目通過校內專家組、施工、監理及設計單位組織的四方聯合驗收。
在學校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后勤基建處聯合國資、保衛、網絡、學生處、研究生院、審計等部門,與設計、監理及施工單位,從建筑結構加固質量安全、空間布局調整、功能科學配置、室內外裝飾風格及細節處理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研究和落實,克服了場地施工局限性、政策性停工等不利因素,對阜成路校區禮堂進行了抗震加固。項目實施期間,始終將“以生為本、環境育人”的理念細化到設計、施工、管理及全過程跟蹤審計的各個過程,在高標準、嚴要求的基礎上,把握質量、安全和進度。
結構整體加固,解決安全隱患。禮堂為上世紀50年代建設的局部二層磚木結構建筑。2016年7月,抗震鑒定檢測為B級(有缺陷),不滿足建筑抗震鑒定要求。此次改造的重點目標為解決原有建筑的結構安全隱患,通過對原結構進行鋼筋混凝土板墻、碳纖維及粘鋼加固,提升墻、板、柱的抗震能力;拆除現有規范已明確淘汰使用且銹蝕嚴重的人字形屋架,新做梯形鋼屋架及樹脂瓦屋面,提高了屋面結構的整體性,增加了室內標高。
優化空間布局,實現千人規模。項目采用靜力拆除原局部二層結構及一層門廳,在滿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情況下,擴大觀眾廳進深,進一步將通風管道及出風口上移,最大限度的拓展觀眾廳活動區域的開間尺寸,將原500人的使用規模調整至1000人左右,可滿足更多單位展位需求招聘會;新建局部兩層框架結構,將強弱電機房、燈光、音視頻及舞臺設備控制用房、管理用房集中設置在二層,在方便運維的同時,提升了不同功能人群的活動安全性;根據使用人數,增大衛生間面積及數量,滿足規模增大后的使用需求。
突出細節設計,保證美觀實用。將原舞臺高度由900mm將低至600mm,保證臺上臺下通行的便利性及安全性,提升前排觀眾的可視范圍及觀演舒適度;采用學校LOGO元素,設計禮堂內部裝飾線條,在提升觀眾廳吸音板墻面層次感的同時,彰顯校園文化。
傳承建筑歷史,面向未來使用。項目保留建筑原有風格,外觀修舊如舊,不僅滿足于外觀顏色及裝飾掛板的還原,同時根據檔案館查閱的禮堂老照片,采用現代節能窗還原外窗分割形式,營造上世紀50年代建筑氣息;建筑內配有現代化照明控制,采用大面積拉膜天花吊頂方式,可根據不同功能使用需求,調整舒適、均勻的照度;項目根據新規范配備多點位消防報警及響應、消防排煙及消火栓系統,提升建筑遇火情時的應急處置能力;建筑內預留有同聲傳譯管路與功能用房,后期相應設備完善后可服務更高層次會議。
此次改造還包含建筑強弱電、給排水、通風空調及采暖系統新做,室外排水系統、路面硬化及綠化等內容。竣工驗收前,由專業第三方資質機構完成了消防設施檢測、電氣防火檢測、防雷接地檢測、水質監測和空氣質量環境檢測,檢測均合格并取得了相應報告。后勤基建處與保衛處、施工單位還聯合就消防報警設備及供電設備進行了使用培訓,保證了相關設備的安全、科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