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學院“建設生態濕地·喚醒綠色動能”實踐團
經濟學院“鴻鵠志·青春助力美麗鄉村”實踐團
商學院“探尋轉型升級·立志創新創造” 實踐團
外國語學院“探訪延安尋初心·雙語宣講十九大”實踐團
伴隨著陣陣降雨,我校部分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活動逐步接近尾聲,各實踐團成員并未因天氣惡劣降低預期目標,反而充分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積極投身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穩步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爭分奪秒地匯總提煉活動成果,力爭呈現一份滿意的社會實踐答卷。
食品學院“建設生態濕地·喚醒綠色動能”實踐團:濕地監測征途中,科普宣講鹿苑行
經過前兩日漢石橋濕地的實地監測以及科普宣講后,實踐團成員們對此次實踐的任務及目的有了更具體的了解、更深刻的認識。陰晴不定的天氣、悶熱潮濕的環境,并不會消減實踐團同學們全身心投入到實踐任務中的決心,大家用汗水換來了對濕地保護的認識,秉承著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精神,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奉獻自己的力量。
冒雨實地監測,親鑒生態質量。7月16日,實踐團來到此次實踐的第二個監測地——“南海子濕地” 。成員們分成生態、噪聲、大氣、水質四組進行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濕地環境有明顯改善。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的環境保護措施已經邁向更高層次,美麗中國新圖景日益清晰,而我們在此次實踐過程中切身感受到了保護措施的施行給我們環境帶來的良性變化。
聆聽科普講座,感受生態文明。為了對環境有更進一步認識,7月17日上午,實踐團來到了麋鹿苑——我國第一個以散養方式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其始終堅持麋鹿的研究與保護,并進行相關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由于天氣影響,團員們在麋鹿苑內對大氣、噪聲進行監測后,在館內人員的帶領下對麋鹿的發展史、生活環境等進行了參觀學習,此次學習使成員們更加明白了生態環境對物種的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
務實科普宣傳,貢獻自身力量。17日下午,為響應十九大“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號召,實踐團在麋鹿苑為現場參觀的小學生們組織了內容生動豐富的“苑院”科普宣傳小課堂。課堂上,實踐團成員對本次活動做了整體講解,隨后的搶答和互動環節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大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們宣講保護生態環境的知識,倡導每一個人都要愛護生態環境,愛護我們的生活家園。
本次實踐即將結束,但我們青年一代的任務還遠遠沒有結束,人與環境和諧共存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們必將實踐中所知所見所學帶入校園,帶入社會,青年服務國家,我們從未停止前行的步伐。
經濟學院“鴻鵠志·青春助力美麗鄉村”實踐團:書成建議,鄉村之行創新思路;成果初露,實踐之路授業惠民
7月17日,經濟學院“鴻鵠志·青春助力美麗鄉村”暑期社會實踐團邁入第四日。清晨在驟雨初歇的微潤空氣中悄然來臨,實踐團無暇眺望縈山環嶺的蒙蒙霧靄,陣雨更是無法阻擋實踐團成員們邁向收獲的腳步,實踐進入了產出成果的后半階段。
走近農村書記,建言農村發展
實踐團成員前往梯子峪村采訪王玉海書記,他通過自己幾十年的奮斗,帶領村民們一同為梯子峪村帶來了進步與發展。王書記指出,基礎設施建設是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從難以用于農耕的山地中看到了發展的契機,鼓勵村民們利用山地發展養殖業,飼養驢、豬、柴雞等,創造了特色品牌產業“滿山找”柴雞蛋,為村子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實踐團成員以問題為導向,就魚塘垂釣在目標群體的選擇、經營盈利模式、經營理念上表達了看法,結合近幾日的調研成果向梯子峪村第一書記張俊民進行匯報,與張書記進行更深度的情況了解,進一步“把脈”梯子峪村。張書記從梯子峪村的相對優勢、發展瓶頸與發展思路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客觀地闡釋出了梯子峪村的當下村情和問題,同時也展望了梯子峪村未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花園式村莊圖景。
實踐團成員們熱情高漲、思如泉涌,以極高的效率匯總調研成果,擴充完善建議書。針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成員們閱讀相關文獻,集思廣益,寫下自己的見解,力求對鄉村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期間,成員們還收集整理了村子近幾年的資料,對村史館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的補充。
科技提升農民健康,電商助力農民致富
實踐團成員前往清華大學協助建立的大華山鎮智慧健康管理指導中心。該智慧管理中心是鎮政府投入極大的一項惠民工程,有效地預防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免費為村民進行疾病風險篩查,提供智能養老方案并為每個人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電子檔案。還基于“大數據健康云數據庫”結合先進的健康風險評估設備與智能化云端數據匹配,進行全面化的健康風險篩查,定制個性化健康干預方案,實實在在地提升了村民的健康指數與防病意識。
一部分成員在梯子峪村村委會與村民們進行了面對面地互聯網營銷課程交流。大家提前認真地學習了如何注冊和經營網上電商,并逐一幫助村民們建立網店。村民們對于網店的經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向實踐團員們咨詢經營網店的方法與技巧,并對實踐團成員的幫助表示認可與感謝。
大雨并沒有阻滯成員們的腳步,反而更激發了大家最后的沖勁,我們堅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研組成員在清晰基層農村未來規劃的同時,更加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立鴻鵠志,未來可期,用青春振興美麗鄉村。
商學院“探尋轉型升級·立志創新創造” 實踐團:爭做時代新型青年,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7月17日上午,天氣微冷,商學院“探尋轉型升級·立志創新創造”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大同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和大同國際陸港港務有限公司進行考察調研。
探訪裝備制造園區,深究工業轉型發展
大同市裝備制造產業園于2009規劃建設,配套設施齊全,被山西省確定為“產業轉型園”、“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也是大同市實現“經濟強市”和“轉型跨越”的重要載體。園區秉持招商、安商、親商、富商的宗旨,為入園企業實行全方位、引領式服務。
中國重汽集團人事部經理兼黨委書記楊有平陪同成員們參觀了榮譽室使同學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公司的發展進程。在參觀過程中楊經理介紹了大齒公司堅持聚焦、融合、開放、創新的發展理念,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憑借先進的技術,高素質的員工,精湛的技術,嚴格的管理,獲得了主機廠和中外客戶的一致好評。
百聞不如一見,在講解過后,楊經理帶領著大家進入齒輪制備工廠來進一步了解齒輪的制造工藝和制造流程。在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劉奇技師的帶領下,成員們看到高自動化高效率的生產車間,不禁嘆為觀止。同時,大齒公司在人才培養方面,改良傳統的一師一徒制度,創新推出師徒互助網絡配合著劉奇大師室和高級技師以此全面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以及培養更多的技術性后備人才。隨著成員們的慢慢深入,來到了陜西重汽整車組裝車間。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了解到了重型卡車的組裝流程和各種部件。
校企共建雙贏發展,響應國家投身建設
在大同國際陸港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光的陪同下,同學們了解到大同國際陸港港務有限公司在大同市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打造的集國際物流中心、金融商貿中心、信息數據中心為一體的現代化區域性、綜合性國際陸港。同時,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緊扣大同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地域公路鐵路交通樞紐和民營企業市場化運營效率高的優勢,積極助推大同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它的建成對于大同打造外向型經濟發展新亮點,構建晉北地區現代化國際化大物流格局,實現“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些戰略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接下來的座談會上,大同市招商局副局長兼大同市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服務中心主任劉洪文就陸港未來規劃發展等問題向實踐團成員們介紹由于大同地處交通要地,是中蒙俄經濟走廊也是42個交通節點城市之一以及新絲綢之路的起點,同時,他真誠地希望同學們將所學知識用到祖國家鄉的經濟建設上來,爭做有志向的青年。
隨后,商學院黨委副書記樊江濤老師與劉洪文主任于現場進行了“校企合作實習基地”揭牌儀式并簽署了實踐基地合作協議,為校企雙方進一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實現校企資源的有機結合和優化配置,共同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契機。相信同學們定會把握此次難得的機會,將自己的學識應用到經濟建設上去,爭做有作為的青年。
外國語學院“探訪延安尋初心·雙語宣講十九大”實踐團:躬身實踐梁家河,青春勵煉新青年
為追尋紅色足跡,學習延安精神,傳承文化基因,7月16、17日外國語學院實踐團赴梁家河、“學習書院”、楊家嶺革命舊址、文安驛古鎮、路遙故居進行研學實踐、雙語宣講及走訪調研。
實踐研學尋初心
外國語學院實踐團前往梁家河村、文安驛古鎮、“學習書院”及楊家嶺革命舊址進行實踐研學,追尋紅色印記。
實踐團成員們來到習總書記曾作為知青插隊下鄉的梁家河村。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東維教授為同學們進行《知青情·知青理·知青魂》的現場教學。通過講述習總書記梁家河知青經歷,讓同學們真切的感受到扎扎實實為老百姓干實事,謀幸福的家國情懷。成員們通過錄音錄像,用相機定格畫面,記錄與學習相關資料,學習習總書記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務實品格、培育人民情懷、踐行奮發精神,用于豐富完善紅色故事與雙語宣講的內容。成員們從中汲取力量,收獲體悟,深刻體會梁家河精神。
在文安驛古鎮,知青墻下,實踐成員們誦讀毛主席經典語錄,致敬偉人,感受毛主席對于青年的殷切囑托與期望,重溫戰天斗地的激情歲月,傳承艱苦奮斗的知青品質。成員們紛紛表示,定當不負時代眾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學習書院”,成員們全面學習回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和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輝煌成就。朝氣蓬勃的實踐團將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
實踐團成員們前期收集學習革命圣地圖片和語料,在楊家嶺革命舊址認真聆聽延安大學澤東學院副院長高鳳林教授的現場紅色課程,感受到在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老一輩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在中共七大會址,成員們重溫入黨誓詞和入團誓詞。雄壯豪邁的誓詞、鏗鏘有力的誓言更加堅定成員們的理想信念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決心,以實際行動踐行誓詞。
雙語宣講傳精神
實踐團成員們通過前期資料的查找、整理翻譯,在延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5場雙語宣講,傳播青年聲音。
在梁家河,許敏、呂新穎兩位同學開展《探尋知青歲月,重走初心之路》雙語講解,通過講解習總書記插隊落戶時克服困難、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磨練,還原他帶領群眾艱苦奮斗、矢志改變落后面貌的故事,使大家感受到習總書記艱苦樸素、不畏困難的革命精神。在“學習書院”以《學習思想,逐夢前行》為題的雙語宣講,面向大學生,帶領大家學習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楊家嶺革命舊址雙語宣講立足于革命道路的艱難困苦,文安驛古鎮與路遙舊居的雙語宣講,講述知青生活與毛主席對于青年的殷切囑托與期望,學習扎根生活,心懷人民、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
宣傳成員們全程記錄,面向前來的大學生,為制作雙語宣講微視頻做好準備,真正做到“立足國際視野傳承紅色基因”。
開展調研訪民情
在梁家河中,實踐團分為三組對當地村民及前來學習的群眾進行訪談調研。在訪談過程中,生活在梁家河30年、見過習總書記的劉金蓮阿姨談到,習總書記非常關心梁家河的發展情況,細致了解包括自家在內的各家各戶的生活情況,時刻將村民掛念于心;當地村民表示,村民們對現在梁家河的變化感到無比的欣喜,改革的發展使得當地村民們人人有工作,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幸福感日益增強;同樣來延安參觀學習的四川南充師范大學的老師向我們分享了他在梁家河參觀學習后的感受。他談到,知青的舊窯洞與村民的新居,昔日的黃土高原與今天的綠水青山,梁家河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縮影。
本次走訪調研,成員們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獲得宣講語料與圖片資料,用于豐富宣講內容和編寫紅色故事。實踐團成員們表示要以習總書記為榜樣,揮灑青春汗水,做紅色實踐成果的弘揚者,共同為新時代貢獻力量!
追尋紅色勵青春
本次實踐團全程以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為指引,實現“五個紅”:唱響紅歌,在前進的路上,成員們共同唱響《南泥灣》《東方紅》《軍民大生產》等革命歌曲,于歌聲中追尋紅色印記,用歌聲點燃激情奮斗的熱血青春;走紅色道路,在研學實踐的路上,實踐團成員大多徒步前行,沿著革命足跡,磨煉意志品質,傳承紅色基因;誦讀紅色經典,實踐歸來后,成員集體開展誦讀紅色經典活動,接力朗讀《梁家河傳》,品讀梁家河故事,傳承梁家河精神;學習紅色精神,通過本次實踐研學,實踐團成員表示當代大學生應學習青年習近平,有責任、有擔當、肯吃苦、能奮斗的精神;獲得紅色感悟,成員們根據實踐內容,總結紅色革命精神感悟,在北京學聯微信公眾賬號宣傳推廣。
在這兩日的實踐中,實踐團在延安頂烈日沐風雨,聽黨課,重溫激情歲月;做宣講,雙語傳播思想;訪群眾,體悟當下民情;誦經典,致敬紅色記憶。在接下來的實踐中,成員們定能積極總結經驗、升華思想、不畏艱辛、再接再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