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亮教授,商學院會計系主任、投資者保護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近5年發表A類期刊論文7篇,其中A1類期刊2篇(為SSCI收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主持省部級以下縱向和橫向合作項目12項;作為本科新生學業導師,指導2013級至2017級每級7至9名本科生。2012年和2013年分別被評為學校優秀教師和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和2013年獲得商學院奉獻獎,2018年再次獲評學校優秀教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張宏亮老師主講高級財務課程有5年了。他一直堅持發展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他認為這是當代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張宏亮老師卻獨具個性地要“示人以魚,促人尋漁”,他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得到結果。他常對學生說:“也許走的彎路,也許走的直路,走彎路也沒關系,你能從中學到很多。”
談及會計專業的學習,張宏亮老師認為要學好會計學就要理論聯系實際,多看案例,學以致用。張宏亮堅持以目標導向培養為基本路徑,在教學方法上建議以鼓勵為主,必要時給學生施加一定壓力,倡導學生相互學習,“要學生們相互幫助是非常關鍵的,不分年級共享知識是不錯的方法。”
如何讓學生們學好也是張宏亮老師一直要研究的課題,“剛開始有學生上課不想聽,學習積極性下降,我那時教的很沒信心。”張老師向記者坦言了教學過程中的苦惱,這一度讓他感到很無能為力。于是,他自我反思,覺得學生不愿意學,本質上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了交流和互動。他開始私下詢問學生課堂反饋,在微信上找同學們聊天,還經常把學生們叫到一起吃飯,努力找出問題所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張宏亮老師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在課上一定要嚴格要求本科生,學生稍一松懈學習積極性就會下降,課下還是要當朋友,關系好了學生才會信任你。”他還會經常找那些不經常和老師交流的學生談心,鼓勵他們多和老師互動,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他認為這是作為老師的本職工作。這樣一來,課堂互動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效果自然提升了。他的學生提到張老師時,頭腦中出現出現的詞是嚴格,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平時論文書寫的嚴格要求,“張老師對于參考文獻的格式、出處、標點符號的要求都十分嚴格,開始很不理解,但等到大四寫論文時候才發現真是受益很大。”
課堂教學的付出讓學生學到了專業知識,獲得了將來走上社會的技能,但這在張老師看來還不能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為了讓學生能夠開拓專業視野,張老師帶著學生做項目,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應用中提升自己。曾經有個學生面試后給他打電話報喜,當聽到學生說當年從老師項目中學到的東西成為了他現在的優勢時,張老師無比高興和驕傲。現在每年都會有學生來看望他,張老師感到非常欣慰:“他們回來,不說話我也很高興,因為他們成功了嘛!”盡管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他還是認為自己有很大提升空間,教學還停留在較為傳統的層面,“我新手段用的比較少,這方面我想打破比較乏味的教學現狀,讓學生們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也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積極性。”他現在也是在和其他老師合作做一個慕課平臺,希望能實現學生上課聽、下課看的雙頭互補式學習。
“科研是教學的靈魂”
2018年剛剛晉升教授職稱的張宏亮老師科學研究重點聚焦于會計的經濟后果、會計與投資者保護、國有企業治理等方面,在全國會計界形成了重要影響和學術引領作用,成果也得到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證監會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央企的應用。
張宏亮老師與團隊成員們提出了會計投資保護這一概念,在全國這個領域他是引領性的學術代表人物,這一概念的提出是他最滿意的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源數據庫,他都免費對外開放,用的人只是需要知道來源于他們團隊就行,張老師話語里透著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在張老師看來,堅持不懈是科研最重要的因素。“一項科研可能會耗時很長,堅持兩三年也沒有取得項目或期刊的成果是常見的事,但是只有堅持下來才有成功的可能。”張老師說道。提到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張宏亮老師分析道,“目前學校正在由教學型向科研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采取的思想是以教學為主體,而科研是教學的靈魂。”他接著說道:“沒有科研為基礎,教學的質量無法提升。”
張宏亮老師所在的會計系團隊自2012年5月以來制定了新的會計學科藍圖,修改了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和MPAcc培養方案,建立了商學院會計投資者保護研究中心和會計與投資者保護科研創新團隊。在專業建設方面,他協同部門同志開展課程改革,強化學科實踐,經過大家的努力,會計專業獲批北京市一流專業。他提到,會計專業很普遍,幾乎在全國各高校都設有會計專業,要想在其中脫穎而出,最好的方法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張宏亮老師與他所在的團隊正在開發“大智移云”背景下的會計專業新課程,包括《智能會計》《智能審計》《財務共享實操》等,希望與時俱進,實現在新環境下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型,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團結協作,嚴謹治學”
在擔任會計系主任期間,張宏亮老師一直在提升自己協調團隊工作的能力。他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對老師的管理方法應該是柔性管理,每一個老師應該每天帶著愉快的心情工作。在會計系的團隊里,老師們都是集體備課,集體討論授課方式,共享科研成果,每一位老師都非常配合團隊工作,也愿意主動融入到團隊式的教學與團隊科研中。張老師談到,老師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對于老一輩的教師,我尊重他、向他學習經驗;對于年輕老師,我也向他學習,學習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在張老師看來,老師之間要相互幫助,這樣效率才會提高,才能更好的服務學生。來自會計系的楊克智老師提到,系里的事情很多,基本上都是張老師負責,在各種事情的協調上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須要有激情,“張老師就是一個有激情的老師”。
作為研究生導師,張宏亮老師在學生們眼中一直是一個“治學嚴謹、生活隨和、德才兼備”的形象。他的學生王法錦說到對于張宏亮老師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時,滿懷著感激之情。“在研究生生涯剛剛開始時,我們曾與張老師共同籌備大型學術論壇。有一天完成聯系參會嘉賓相關工作后已經晚上10點,我再回辦公室取落下的東西時發現張老師還在桌前修改一篇待發表的學術論文。張老師專心科研的態度打動了我,這件事對我的研究生生涯影響很大,也激勵著我像他一樣終身學習。”“張老師不僅為我的學習與科研提供了理論指導,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更值得我終身學習。”
在日常生活里,張宏亮老師是一個熱愛體育鍛煉的人,他一直堅持跑步,從以前的5公里、10公里到現在的42公里,他一直在挑戰自己。“運動能鍛煉身體,使我身心愉悅,緩解壓力,更重要的是它能給我帶來挑戰,不斷地提升自己,就像應對科研挑戰一樣。”
身為教師,他時刻關心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既是課堂上的慈師,又是生活中的朋友;身為會計系主任,他細心考慮每個老師的長處,協調團隊工作,帶領同事摸索專業建設的道路;身為科研人員,他以堅韌的毅力堅持鉆研,收獲了累累碩果,這就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商學院老師張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