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經濟學院根據學校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學科研,確保全體師生平安健康,學院網絡授課等工作順利進展。同時,學院黨委號召廣大教師不忘初心,非常時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智庫作用,依托應用經濟學學科優勢,圍繞疫情防控開展實踐調研、數據分析和政策研究,主動在媒體發聲,為國家應對重大緊急事件、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以及推動國家和首都經濟盡快恢復平穩發展建言獻策。截至目前,已向有關政府部門、學術期刊、主流媒體等提交研究成果十余篇,產生良好社會影響。
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與金融對策研究
疫情爆發后,經濟學院金融系師生積極行動起來,與十幾家金融機構和中國非公經濟協會合作,對上百家中小企業發放問卷進行調研,調研重點是疫情發生后中小企業融資面對的困難、中小企業的訴求和建議。楊德勇教授團隊完成的研究成果《須各方施策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疫情之下的我國社會誠信建設》《從疫情防控看我國政務誠信建設的緊迫性》《面對疫情: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怎么辦?》等文章先后被《新華財經》、《經濟日報.中國縣域經濟報》《中國經濟導報》《新華網》等刊發或轉載。
《疫情之下如何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問題》一文還被“國聲智庫”聯合《中國網》策劃的專家學者智“疫”專題活動采納,該文章分析了疫情對中小企業融資產生的近期和遠期影響,分別對中小企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政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文章強調金融機構在風險防范的前提下,盡快推出疫情背景下的新型金融產品,以解中小企業融資的燃眉之急;政府應適時推出新的財稅政策和產業政策,以降低中小企業的負擔,迅速恢復生產。文章一經刊發,即引起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界的重視,一些建議已經在國家近期出臺的相關金融政策中得以體現。
疫情對農村農業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疫情期間,經濟學院貿易經濟系老師們積極關注疫情對不同產業的影響并發出聲音。青年教師胡凌嘯作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課題組的研究報告《高度重視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影響--妥善應對 精準施策 千方百計保供增收》,2月17日在《農民日報》發表,并被《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廣為轉載,網絡閱讀量超過10萬次,社會反響熱烈。
該報告指出疫情對農業產業的沖擊是全面的,提出必須要強化流通管理,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抓好春耕春播工作,穩妥有序推動農民工返程務工等對策思路和建議。2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胡凌嘯作為主要完成人的文章《科學應對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該文章分析了此次疫情暴露出的農業農村領域的多重安全危機及危機的形成原因,著眼于保持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安全穩定,提出了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危機管理的建議。報告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并被《學習強國》轉載。
疫情對糖料產業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劉曉雪副教授作為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向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提交了“新冠肺炎疫情對糖料產業鏈影響的調查分析與對策建議”的報告,科教司已將包括這篇報告在內的50個體系疫情報告上報農業農村部領導參閱。
該報告從新冠肺炎疫情對糖料生產、食糖消費和流通環節的影響進行剖析,找出糖料產業鏈的“卡脖子”問題,進而提出四項針對性建議:在控制好疫情的前提下盡快復工復產,著重解決砍蔗勞力缺乏、運輸道路受阻、物流外運三個問題;盡快明確機收補貼等甘蔗補貼措施,加大甘蔗機收和機種力度;新植蔗加快推廣國產自育甘蔗優新品種,集成推廣綠色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簡化程序提升效率,加快甘蔗收購貸款流程。
疫情對首都流通業及生活服務業的影響及應對
雖已退休但依然活躍在學術一線的洪濤教授作為中國農業展覽協會農產品電商工作委員會會長,在疫情關鍵時期,撰寫了《農產品供應保障聯合行動倡議書》,接受央廣網、國際商報、北京日報、新華社等20多次媒體采訪,分別就疫情發展、生活服務業(家政)、生鮮電商、“共享員工”等問題發表觀點。在“今日頭條”、《經濟日報》、《中國商報》發表《莫慌:生鮮農產品新業態大有用武之地》《疫情應急生鮮農產品供應——政府+市場》《新冠疫情推動“數字化轉型”進入新發展期》《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正面影響是“數字化轉型”》《疫情背景下的“數字化轉型”進入新的生態發展期》《生鮮電商的機遇期已經到來》《電子商務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的黑天鵝》《共享員工模式——探索“一石三鳥”功能》《為“無人超市”新業態再叫好》等文章,推動疫情背景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疫情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影響與政策建議
知名期貨專家胡俞越教授2月23號參加了中物聯組織的“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與大宗商品市場”視頻電話會,并向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提交了《打通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新冠疫情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影響的政策建議》的報告。
報告認為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大批電商平臺所提供的無接觸服務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突發疫情影響,各個產業鏈、供應鏈出現了斷鏈,建議國家運用大宗商品電商平臺,盡快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撬動最終需求,推進經濟全面恢復,同時,運用5G技術超前布局物聯網,促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完善大宗商品市場供應鏈體系,謹防新冠疫情造成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外溢外移。
疫情對大宗商品進口企業的影響與建議
國際貿易系李時民副教授作為GAFTA、FOSFA等國際大宗商品貿易協會仲裁員及國際商會商法與慣例委員會委員,疫情發生后,針對我國大宗商品貿易商在進口業務中遭遇的合同執行困難及相關的不可抗力爭議,積極為商務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提供咨詢,并站在國際貿易仲裁員的獨立角度,撰寫《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可抗力條款靠得住嗎?》一文,刊發于2月11日商務部《國際商報》。
該文受到國內進出口企業廣泛關注,對已運抵中國各大港口以及在途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宗商品合同的執行起到了現實指導作用。該文分析了疫情對我國大宗商品進口業務產生的實際影響,以及在不同交易條件下各進口企業啟用不可抗力條款的現實可能性,澄清了在疫情下啟用不可抗力條款以解除履約責任這一問題上的錯誤認識,避免相關企業因錯誤啟用不可抗力條款而蒙受重大經濟損失,同時建議進口企業采取轉運、轉售、回購、境外持倉等措施及時止損。
疫情對保險業的影響及發展建議
學院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教授疫情期間先后接受《經濟日報》《金融時報》《證券日報》《中國財富網》等多家媒體采訪,就疫情對保險業的影響、機會和建議提出觀點。2月20日王緒瑾教授還通過博眾商學院線上平臺對保險行業從業人員作了題為《新形勢下保險業的發展趨勢》的直播演講,聽眾達2700多人。他提出,疫情對保險業短期有影響,就長期而言,公司經營技術化(如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運用)有利于保險業的穩健發展,保險公司應大力發展網上營銷。此外,疫情將會促進健康保險的投保率增加,保險業應該把握機會提供合適的健康保險產品,主動進行健康保險產品創新,提升國民健康保障程度;政府與保險公司應該針對復工提供疫情傳染的健康保險產品,政府予以稅優支持。
保險系學生們也積極關注疫情與保險行業的應對策略,疫情期間,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保險18本科生李玉辰完成論文“從兩次疫情風波中看保險發展”,并向期刊投稿。文章通過回顧非典時期我國保險行業的種種舉措,比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保險行業的措施與行動,通過數據發掘,分析人身保險的發展趨勢,并對未來人身保險發展做出推測。
關于引領企業擔當社會責任共同抗“疫”的建議
經濟學院郭毅教授作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智庫、中國工業企業社會責任智庫、南方周末等多家機構社會責任專家,就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各類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接受騰訊新聞、中國社會科學院《商學院》、中國建設報等媒體采訪。郭毅教授對此次疫情中企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意識高度肯定,指出中國企業并不缺乏社會責任擔當的履責意愿,也在市場化、國際化發展中獲得了參與社會治理的綜合能力,企業社會責任可以也應該成為新時代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治理能力來源。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給與企業更多信任,授權企業或以公共服務購買等方式,充分發揮企業在信息、物流、專業物資生產、民眾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使其參與到疫情控制和穩定社會的工作當中,形成有效的政府行動、企業責任行動與社會組織公益行動之間的對接機制,構建非常時期社會治理共同體。
疫情期間精準施策推動中國經濟重回正軌方面的研究。
落實習總書記“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的重要指示,2月27日,經濟學院周清杰教授在《人民日報》海外網發表“精準施策,推動中國經濟重回正軌”一文,就疫情期間中低風險地區如何有序復工復產進行了專業解讀。文章指出,“精準施策”既體現在不同地區復工復產的可能性上,也應貫徹到復工復產企業的管理中,要確保所有員工在工作崗位、住宿、就餐等各環節做好疫情防護,切斷病毒與員工生活場所和其他活動空間的可能傳播途徑,實現防疫經濟“兩手抓兩不誤”。
此外,學院還有一些教師正在針對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應急制度設計、財政支出效率、疫情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等問題開展研究。下一階段,學院還將發揮首都流通業基地、數字經濟研究院等研究平臺的作用,策劃組織“疫情對首都流通業的影響及應對之策”等相關主題的網絡論壇和專題調研,動員師生為抗擊疫情取得勝利、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奉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