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我校經濟學院、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舉辦“新冠肺炎疫情對首都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及應對之策”網絡論壇。13位全國著名的商貿流通專家采用線上會議的方式,從疫情給首都實體商業、電子商務、物流快遞、住宿餐飲、居民消費等帶來的影響及對策等方面進行了學術交流與實踐探討。全國各地300多名學者、教師、研究生及商貿流通領域從業人員借助互聯網平臺分享了這場學術盛宴。
學校黨委書記黃先開教授高度重視并參加了此次論壇,他對各位專家在特殊時期克服困難參加這次學術活動表示感謝,對經濟學院和流通業基地積極承辦、主動作為,科技處、黨委宣傳部、研究生院等各部門通力支持和配合給予肯定,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分析了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首都商貿流通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他指出,依托學校建設的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在疫情爆發的非常時期,能夠及時為關乎民生的商貿流通業戰勝疫情、創新發展建言獻策,既是學校學科優勢的發揮,也是政府智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研究員認為,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較大,特別是餐飲、旅游、酒店、批發零售和交通出行等消費出現銳減。2019年,北京市第三產業比重高達83.52%(全國占比53.91%),因此,此次疫情對北京市的影響更大。受疫情嚴格防控和當前居民消費心理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消費性服務業的恢復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特別是聚集性消費特征明顯的餐飲、旅游、院線觀影等行業恢復難度較大。當前,北京市商貿服務行業應著力復工復產,在加強防疫的前提下,重點做好貨源組織、質量把控、產銷對接、物流配送工作。同時,鼓勵商業企業創新業態和經營模式,鼓勵電商發展和線上線下融合,推進末端共同配送服務和無直接接觸配送等服務。近期,中央和北京市政府陸續出臺了多項抗擊疫情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免、減、緩、補、促”等政策,建議企業及時關注了解和落實好相關政策,加強與政府和行業協會的溝通交流,及時反映困難和訴求,積極開展自救,力爭在抗疫中求得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研究員強調,疫情之下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在于面臨一個全新的場景革命--消費者被動隔離在家。挑戰在于:一是如何理性判斷疫情的走勢與周期;二是如何加速轉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和全渠道革命;三是如何確立市場定位,更好地服務目標顧客;四是一些小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倒閉,如何求生乃至可持續發展;五是如何建立一套全新的治理體系。
北京物資學院副校長何明珂教授分析了疫情對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城市副中心建設、居民生活和快遞物流業等影響,指出當前首都快遞物流業主要存在人手不夠、開工不足、運轉不暢等問題,認為快遞物流業沖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是保民生、保運行、保復工的關鍵力量,必須確??爝f物流業的正常運轉,他從完善快遞物流治理體系、??爝f物流復工、促先進技術應用、助業務模式創新、出政策措施紅包5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全國高校貿易經濟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系主任王曉東教授從批發的角度談到,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起因疑來源于批發市場的野生動物非法交易,要加強市場監管,更要重視對這種以攤商形式聚集而成的從事零售或零兼批的平臺型交易組織的制度創新,加快其轉型升級。同時,他強調經過此次疫情更應重視批發在流通中的功能和作用。疫情期間一些小型電商無貨可供,說明零售離不開供應鏈上游的貨源保證。中石化可以跨界利用其加油站的網絡系統開展賣菜業務,也讓我們看到了其背后強大的國有資本力量。市場的繁榮靠零售,市場的穩定還要靠批發,要重啟批發的市場穩定功能,要利用好國有批發的優勢,發揮國有資本在流通中調節和穩定市場的體制和機制作用。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研究員談到,疫情發生后,旅游消費戛然而止,受影響最大,因出入境限制等原因未來恢復周期會很長;其次是文化體育消費,電影院和體育館關門歇業;大規模餐飲堂食停業、小規模快餐半停業,百貨店、購物中心等大型商業設施客流驟減,滿足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超市、菜店等客流量很大;互聯網消費受影響最小。疫情將會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行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政府“放管服”意識增強,倒逼企業轉型發展和線上線下融合?,F階段需加強防疫物資的保障、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重塑運營模式并創新發展,努力實現穩定就業和穩定群眾收入的目標。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依紹華研究員指出,疫情對具有聚集性、體驗性、社交性的餐飲業短期內影響很大,未來彌補性或報復性消費肯定會存在?,F階段企業應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尋求多平臺合作,實現多渠道配送,與社區合作組建自己的配送隊伍來增強居民的信任;政府應精準減稅降費、加大定向財政補貼,推進餐飲業標準化建設,支持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培養高素質人才。
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專家、學校科技處副處長張浩教授從六個方面探討了北京市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保障。一是北京市政府出臺的多項政策要配套、聯動,在政策上保障;二是建立北京市、京津冀及周邊省份、全球采購的保供機構,從組織上保障;三是加大點對點服務,強化全供應鏈管理,加強統一配送、無接觸配送、智能配送等,從管理上保障;四是推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病毒檢測等技術運用,從技術上保障;五是派遣專業人員深入一線,發揮基層黨組作用,強化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從人員上保障;六是加強輿論引導,及時報道面臨的問題、出臺的政策、正在進行的工作,公開透明回應群眾關切,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周生生(集團)中國策劃戰略規劃總經理黃子龍結合企業的實際,用具體的數據分析了1-4月疫情對北京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等實體零售業的影響,并預測疫情過后短期內百貨和購物中心難有爆發式增長,對其緩慢恢復要做好充分的應對和心理準備,要逆襲線上開展自救,打通線上線下實現全渠道運營,積極吸客引流、清理庫存,為企業發展減壓,發揮快捷物流和快捷支付服務在無接觸購物和縮短等候時間上的優勢,推動數字化轉型。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燕川詳細介紹了公司如何汲取2003年非典教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春節前積極備貨,克服員工休假、人力不足的困難,科學安排和調度,安全穩定地保證市場供應的成功經驗。截止到目前,超市發沒有一個商品斷貨,沒有一款商品暴利,沒有一名員工感染,沒有一家店鋪關店。一月份銷售同比增長15%;春節期間銷售同比增長18.2%。他提出,面對疫情,企業、行業協會、政府均應反思,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及時出臺應對之策,實體店一定要順應未來發展,積極擁抱新零售。他對疫情過后可能出現的跟風投資、賺快錢的做法表示了擔憂。
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主任韓健徽指出,由于限制客流、縮短營業時間、部分開店,甚至整體封街等措施,使商業街經濟效益滑坡、社會功能面臨嚴峻挑戰,商業街成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領域,對不同類型商業街的影響呈現多元化、復雜性特點。對此,他建議出臺有針對性的復業復市扶持政策,制定短、中、長期恢復運營預案,做好新老政策的銜接和落地。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實現假日消費的較快回補。他表示,應強化商業街管理運營機構的職能,重振消費信心,加快業態結構調整,使商業街盡快步入復業、回暖、提升、發展的軌道。
京東云與AI農業云總經理王濤介紹到,京東作為知名電商和高科技企業,在疫情發生后,以國家新一輪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為技術支撐,從疫情科學防控(智能防控)、加快企業復工復產(智能生產、智能流通、智能消費三環節)、強化服務保障(產業服務.智能產教、智能營商)三方面共同推動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京東云與AI攜手政府保障了各地菜籃子供應,京東的快遞小哥、物流配送、智能技術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藍源資本研究院副院長劉春生指出,抗“疫”期間新業態、新模式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盒馬鮮生、美團買菜、每日優鮮滿足了首都居民的剛需;便利蜂、多點等便利店+等電商成為很多社區的指定供貨商;大悅城、銀泰百貨等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群等進行線上直播銷售,線下同城配送模式服務千家萬戶;蘑菇街暫時取消平臺費和直播費,吸引品牌供應商入駐;中石化易捷加油站推出APP一鍵到廂賣菜服務。
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專家、我校經濟學院洪濤教授談到,首都95%的農產品由外埠供應,疫情給聚集性的農產品交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是移動/智能菜藍子(京東通州七鮮超市)、無接觸安心送(美團)、直播賣菜、加油站零接觸購菜等異軍突起。后疫情時期,應探索建設數字農產品“拉式供應鏈”體系,以“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的生態鏈和生態圈”來滿足首都居民對農產品安全、綠色、智能等新消費的需要
經濟學院院長倪國華教授對各位專家在非常時期為首都商貿流通業發展建言獻策表示感謝,對學校領導的重視和參與、科技處和研究生院的指導以及黨委宣傳部等部門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對辛苦籌備論壇的各位老師以及在平臺上積極參與、認真傾聽的同行、師生致以誠摯的問候。
本次論壇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各行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的關鍵時期,創新會議形式,組織行業專家,為首都商貿流通業的未來發展把脈,既是一場及時的、高水平的學術盛宴,也是學校發揮學科優勢為北京市打贏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線戰役”做貢獻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