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通知精神,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高質量落實《北京工商大學“大思政課”建設實施方案》,馬克思主義學院近期組織“行走的思政課”系列教學實踐活動。
5月10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近百名學生赴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開展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學校黨委副書記李中奇、馬克思主義學院黨政領導與師生一起全程參觀。師生們共同參觀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型主題展覽。展覽共分為四大部分,通過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實物,全方位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所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參觀過程中,大家認真觀看,不時駐足凝望、交流探討,在珍貴的歷史文物、檔案資料、影音圖片及復原場景中,共同重溫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百年歷史,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征程。本次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師生共同重溫了中國共產黨從“一艘小小紅船”到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的偉大征程,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認識。情境教學法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大歷史觀,提升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特別是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展示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魅力。同學們紛紛表示,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有體會、有感受、有收獲。
傳承英烈精神,汲取奮進力量。5月6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近百名師生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課程實踐活動。師生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了“偉大勝利歷史貢獻”主題展覽。通過觀看歷史照片、文物資料、場景復原及多媒體實景展示,同學們深刻感受到在民族危難關頭中國共產黨人秉持民族大義、救國為民的情懷,深刻體會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解放、為民族求獨立的初心和使命,弘揚了抗戰精神,傳承革命文化。本次課程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對抗戰精神的理解。抗戰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喜愛,展示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魅力。
追溯北京源起,體悟歷史文化。5月6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近百名師生赴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北方建立的最大一處諸侯國――古燕國的都城遺址,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最早的都城,是延綿800年的燕國政治中心,是今日北京的發源之地,首都北京悠久建城史的珍貴物證,被譽為“北京城之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師生們在講解員的精彩講解和帶領下,了解了燕國早期文化面貌和世襲傳承及西周初年的社會制度,同時對北京的建都城史有了深刻的認識。本次實踐教學活動堅持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讓歷史學習變得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變化,不斷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同學們真正感受新時代京華大地的偉大巨變,擔當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使命。
5月6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近百名師生赴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位于房山區長溝鎮,建設于2009年。博物館建筑設計立意“石破天驚”,整體建筑順應自然地勢、演繹造山運動、隱喻人類起源、應用地域材料,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機理、活用原生地形、造型自然舒展、內外空間一致”的特點,具有唯一性和典型性。博物館具有科普教育、休閑旅游、地質研究、宣傳展示、信息交流五大功能。同學們全程觀看了博物館的各種展覽,體驗了博物館的各種活動,對地質的發展演進、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等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守正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7月,教育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促進高質量育人育才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大思政課”建設,將深化以實踐教學為主題的“大思政課”綜合改革作為本年度學校十大重點任務之一,指導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學“大思政課”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經驗和建設規律長期認識的凝結與升華,對于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學院將繼續不斷探索“大思政課”新形式,把思政課堂搬到更多現實場景中,使得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互為支撐、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大思政課”中成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