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11月1日組織全體教職工參觀了北京市13個舊村改造試點之一的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官地村。據官地村支委委員單淑芝的介紹,官地村已經成為全市通過舊村改造,實現就地城市化的典范,這也是北京懷柔區30多個鄉鎮、區、市級試點村中第一個完成舊村改造的村。
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官地村位于聞名京城的雁棲鎮“虹鱒魚一條溝”內,是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毛姓人家遷來定居成村,明代長城守軍曾在此開荒種田實行軍屯,為區別于民田,故稱“官地”。600年的風雨積淀了官地村以長城文化為核心的深厚歷史。改革開放以前,官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過千元,一家人沒有一件新衣服,一件衣服上釘二三十張補丁是常有的事情,農民連飯都吃不飽,更不用說其他的事情。1993年,隨著神堂峪自然風景區的開發和開放,官地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俗受到了游客青睞。單淑芝帶領全村農民成為第一批民俗旅游接待戶,目前,全村56戶村民中有45戶人家從事民俗旅游接待,被譽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但隨著游客的不斷增多,官地村的村落規模、格局和設施已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特別是由于公共衛生設施及環境質量較差,垃圾和污水沒有現代化處理手段,傳統民居都有不同程度的毀壞,已影響和制約了官地村的可持續發展。為更好地滿足游客需要和經濟發展需要,官地村領導班子提出了改造舊村的設想,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贊同和擁護,認為這是官地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1998年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官地村基本完成舊村改造開村,成為全市通過舊村改造,實現就地城市化的典范。現在的官地村四面環山,對面是掩映在青山綠樹中的古長城,腳下是緩緩流淌的河水,干凈整潔的街道旁散落著一棟棟明清風格的灰磚瓦房。單淑芝同志介紹,截至8月中旬,在實施舊村改造情況下,全村已接待游客3.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38萬元,預計今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連續第三年超過萬元大關。
隨后,學院老師還到各村民俗旅游接待戶家中進行了參觀,并與民俗戶們進行交流,詳細了解了該村民俗旅游業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情況。教師們紛紛表示:官地村是北京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縮影,這次參觀學習非常及時,進一步加深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解,不僅拓寬了視野,開闊了建設思路,還可以更好地為城鄉共同促進新農村建設獻計出力。
圖片提供: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