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學校召開了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答辯評審會,評審專家來自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知名協會及高校。會議由學校科學研究院院長王靜主持,特邀北京市科協科創部郭東艷蒞臨參會指導。科學研究院自然科學處副處長(主持工作)趙峙堯及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郭東艷介紹了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作整體情況。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自2017年啟動以來,通過引導支持所屬學會、基層組織以及在京全國學會積極探索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機制。今年首次面向高校、企業等基層組織給予立項組織資格,全市共對120家單位給予443個名額,為自然科學類、工程與技術科學類、農業科學類、醫藥科學類、交叉學科的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提供成長平臺。郭東艷認為學校前期籌備和組織工作非常嚴謹,遴選程序符合要求,希望學校能夠給予青年教師更多的支持和引導,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通過學校平臺脫穎而出,并積極參與科協相關活動。
趙峙堯介紹了北京工商大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遴選工作情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和科研院的大力爭取下,經自愿申報、形式審查、專家評審、社會公示,并經北京市科協黨組會審議通過,學校科協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立項組織資格,資助名額為5個。學校科協根據市科協相關規定制定了被托舉人遴選工作流程,經自主申報、形式審查,共有26位符合條件的被托舉人候選人。初評采取通訊函評方式,根據候選人學科方向劃分為輕工食品組、材料組、信息及交叉組三組分別評審,評選出12位候選人進入答辯環節。
答辯會采取候選人匯報、專家質詢建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食品與健康學院、輕工科學技術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商學院、國際經管學院、電商與物流學院共8個學院的12位青年教師參加本次答辯。12位青年教師工作優異、成果豐富,獲得評審專家一致好評,各位專家針對每位候選人答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詳細的指導,包括今后科研發展方向和研究重點、注重標志性成果的總結和凝練;充分依托導師提供的科研平臺,做有組織的科研;聚焦解決關鍵科學問題,促進成果轉化等。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旨在發現和支持32歲(女性34歲)以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處于職業生涯發展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使其成長為專業水平高、社會責任感強、綜合素質全面、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青年人才。同時探索、創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選拔機制、培養模式和評價標準,為建立具有學校特色的青年人才托舉培育體系奠定基礎。學校科研院(校科協)將圍繞學校“食品學科創一流”和“商科數字化轉型”兩個重點方向,引導各學科青年教師圍繞學校整體發展戰略,開展學科交叉,形成合力,做有組織的科研,為學校建設具有商科、輕工和食品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