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中,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與新中國同齡。
他們中有把一生年華都奉獻給了三尺講臺、如今桃李遍天下專業課老師,也有一直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為學校發展鞠躬盡瘁的職工。雖然工作的崗位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對祖國、學校、學生深深的愛,對祖國教育事業的忠誠和高度的責任感。
在新中國即將迎來60年華誕的喜慶日子里,我們特別策劃了“共和國同齡人”專題采訪,記錄這些與祖國同齡人的“特殊人生”。
照片說明:左圖:張教授正在給學生上課(圖片提供:張迎新),右圖:張教授與記者聊起往事,喜上眉梢。(攝影:趙方舟)
為了祖國她奉獻了一生。她就是來自原計算機學院的退休老教師張迎新,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她向我們講述了60年的風雨歷程與她所見證的中國的蛻變。
一生為祖國
1949年8月出生的她成長在一個傳統家庭中,雖然是在農村,但是父母對她的教育依然很嚴格。父親是軍人出身,所以經常會把當兵時候的故事講給她聽。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初父親參加的抗日救亡先鋒隊,180個人只有兩個人活下來,所以,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跟那些死去的人相比,我們還有什么不知足的呢”。這句話一直記在她的心里。在后來的工作中她也“貫徹”著父親的這句話,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1982年分到我校工作后,學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她大膽創新,開設了一門新的課程——數據庫,經過她不斷的教學改革,該課程被評為優秀課程,同時她總結的課件也獲得北京市多媒體課件二等獎。當然,獲益最大的還是她的學生,她給我們舉了一個印象最深的例子:肖美麗,她的學生,在一次與清華大學學生同考得時候,只用五分鐘就做完了他們還沒有做出來的題,得到大家贊揚。說到這里,張老師的臉上露出了欣慰與驕傲的笑容。
祖國巨變使她驕傲
談到所見證的中國的變化時,她注視遠方說“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張老師舉了很多例子:“那時候四片肉要吃一年,現在吃肉都不是問題”,“以前我們學校一周只能吃一次米飯,現在這都不是問題……”有一件事情讓記憶最深刻。1985年,她去香港出差,那時大陸很窮,貧富差距大到香港的一塊五的冰棍對于她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我永遠記得香港人的那種鄙視的眼神”張老師氣憤地說,但是很快她臉上露出一種驕傲地表情:“現在好了,我們生活好了,香港也回歸了,都變得美好了!”孩子似的笑容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她對于我們祖國前進的那種驕傲的情感。她回憶著,比較著,言語中時常流露出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1982年就進我校工作的張老師也見證了我校不斷發展的過程。張老師表示,這種進步在輕工業學院和商學院合并后尤其明顯。良鄉校區的建立擴大了我校的規模,優美的校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青年教師的吸納更是為我校的師資力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為參訓師生送鼓勵
因為與祖國同年出生的特殊經歷,張老師對每年的國慶慶祝活動也特別關注。尤其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想到即將舉行的盛大閱兵和群眾游行活動,張老師就激動萬分。當得知我校將有兩千多名師生將親身參與國慶慶祝活動時,張老師一方面為他們感到驕傲,同時也向他們送出了鼓勵和祝福。
張老師鼓勵正在為國慶表演刻苦訓練的同學:“吃過苦后方覺甜,要不斷鍛煉自己,加強榮譽感和責任心!”同時張老師提醒大家,在訓練之余別忘了保重身體,爭取把最好的表現呈現給祖國和人民。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張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已展露無遺。
60年的風風雨雨,對于張迎新老師——一個共和國的同齡人,有著聊不完的故事、說不盡的感動。與共和國同齡,讓她的一生與祖國有了更加密切的聯系,她親歷過與祖國共奮進的歲月,也見證著中國崛起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