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國期貨業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全國高校期貨教學與人才培養研討會,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從事期貨教學研究人員出席了會議。經濟學院胡俞越教授,高揚、劉曉雪副教授參加此次會議。
胡俞越教授在會上做了“產學研相結合,促進期貨專業研究生教育上水平上臺階”的典型經驗介紹,受到中國期貨業協會領導和與會代表的高度評價。大家認為我校已經成為全國期貨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全國高校和期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附:胡俞越教授在會議上的典型經驗介紹
產學研相結合,促進期貨專業研究生教育上水平上臺階
胡俞越
我們北京工商大學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研究生專業設立期貨市場研究方向,現已招收22屆研究生,共110多名,同時還有在職研究生、MBA等,培養了近200名碩士研究生,另外,我們自2001年開始在本科專業里設置期貨市場方向,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為期貨市場輸送了一批訓練有素的高質量人才,為我國期貨市場的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近二十年來,我們在期貨專業的研究生教育上積累了一些經驗,與大家一同交流和探討。
第一,有一支結構合理學風踏實團結協作的學術團隊。在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到童宛生教授,作為我國期貨界的資深專家,是我們這支隊伍的學術帶頭人,兼職教授常清先生是我國期貨市場的開拓者之一,多年來對于我們的研究生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我本人作為他們的學術助手,一方面向他們學到了很多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在培養研究生上作了一些具體工作。北京工商大學1999年合并建立之初就成立了證券期貨研究所,至今已有10年歷史,現有研究人員20多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揚博士、劉曉雪博士也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年輕學者,她們現在都已經是副教授,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我們國內有影響的期貨專家。在我校講授期貨市場課程的還有李書友副教授、李麗副教授等。同時,我們還充分利用了學校、北京和期貨業的資源優勢,開展了研究生培養教育和課題研究工作。我們學校經濟學院、會計學院等有一批學有專長的教授,有研究金融、資本市場、產業經濟、會計、財務、稅收等方面的知名專家,使我們有條件與他們通力合作進行課題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北京是研究期貨的人才最集中的地方,90年代,杜巖教授、陶琲教授、吳碩教授、高鐵生教授、賀強教授、任興洲教授、廖英敏教授以及北大、人大的知名教授幾乎每年都會來我校指導研究生的答辯工作。他們其中大多數都是我校期貨專業的兼職教授,至今還對我們研究生培養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中國證監會期貨部、中國期貨業協會、四家期貨交易所和有關期貨公司的專家領導也被我們聘為兼職教授,與我們共同培養研究生,他們給予我們的指導、幫助和支持是巨大的。
第二,老師學生精誠團結通力合作,形成一支團隊力量。我們幾位研究生導師和兼職教授年齡結構合理,學術各有專長,而且非常團結,多年來一直合作很愉快。我們有一個不同一般的做法,雖然各自名下都有自己的學生,但數量有限,我們就把幾位導師的學生合在一起,共同指導。這樣,常年在校的研究生就有20多人,把平臺做大,形成一支團隊。雖然老師的工作更辛苦些,但這樣做使得教學有一定規模,科研有一支隊伍。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我們堅持選拔研究生的三個條件,一是品行好,二是悟性好,三是心理素質好,德才兼備德為先。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踏踏實實做學問,要一坐二學三問,一是要坐下來踏踏實實做學問,站著不行,行色匆匆更不行;二學是學好課程,學好書本;三問是問書本,要鉆研,問自己,要思考,問別人(包括問老師,問專家,問同學),要交流。我們非常強調做學問的這種過程。這樣做的結果使得我們培養研究生的質量是高的。我們還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判斷力和創造力。我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方針,分別在老校區和新校建立了兩個期貨教學實驗室,是我們學校文科實踐中心建立最早的實驗室。本科生開設的“期貨市場”、“金融期貨與期權”、“期貨投資分析”、“期貨實踐”等課程和研究生開設的“期貨市場研究”基本上都安排在期貨實驗室授課。同時,我們還經常邀請證監會官員、交易所老總、期貨公司老總、期貨研究專家和期貨投資專家來學校舉辦講座。近10年來我們邀請來學校舉辦專題講座的專家達近百人次。研究生在校三年的學習,前一年半主要是在校學習和科研,后一年半都安排到期貨公司、交易所、央企的期貨部、外資企業期貨部、期貨資訊公司、新聞媒體以及中國期貨業協會、北京期貨商會實習,很多實習單位對我們研究生的評價是基礎好、專業強、上手快,許多學生在實習期間就成為實習單位的骨干。目前,我們和北京和外地的幾十家期貨公司以及交易所、央企的期貨部、外資企業期貨部、期貨資訊公司、新聞媒體以及中國期貨業協會、北京期貨商會建立了實習基地關系。近10多年來,我們期貨專業方向的研究生的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在全校都是最高的,很多學生都成為國內期貨行業的搶手貨。拿我們學生的碩士畢業論文來說,普遍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這里可以引用近年來一直參加我們學生論文答辯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一名知名教授的評價,他說:學生論文做的好,一年比一年好,而且比北大學生做的好,這是因為,一選題好,論文選題基本上都來自于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導師的課題,并且注重小題大做;二有實感,問題來自于期貨市場的實際,而且老師貼近實際,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市場,貼近市場;三研究方法精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注重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與此同時,我們還定期把已經畢業的研究生召集回來座談聚會,比如每年年底我們把歷屆研究生召集回校舉行座談會,他們大多在期貨市場、資本市場就業,大家一起回顧暢談期貨市場一年來的風雨里程和各自的經驗教訓。證監會期貨部的領導和有關專家也曾經參加過我們這樣的活動。我們還經常性的請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回校給在校的師弟師妹舉辦講座和座談,傳授經驗,效果很好。因為我們專業沒有博士點,大家把這種做法親切地稱之為“碩士后流動站”。目前,我們期貨方向的研究生在校內是一個品牌,一張名片,在期貨業內也具有廣泛的影響和較高的聲譽。
第三,貼近市場、貼近行業、貼近前沿。進行科學研究是我們教師的本職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幾位導師在期貨市場的研究上起步較早,傾注了大量精力,不管是市場活躍的時候,還是市場低迷的時候,我們對期貨市場的研究興趣始終沒有動搖過,可以說是情有獨衷。我們堅持貼近市場、貼近行業、貼近前沿的科研作風,帶領研究生,會同有關專家,一起開展課題研究,教學帶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教學科研相結合,使我們的學生從一進校就能夠進入狀態。堅持數年,必有好處。這些年來,我們先后完成40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證監會、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中國期貨業協會、四家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等部門的研究課題,都有我們研究生的參與。我們完成的主要課題有:“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對策研究”、“我國期貨交易所數量與布局研究”、“中國商品期貨價格形成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國期貨市場運行機制”、“中國期貨市場財務會計與稅收問題研究”、“我國期貨市場交割問題研究”、“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戰略研究”、“中外期貨市場發展比較研究”、“我國期貨市場流動性研究”、“期貨投資基金研究”、“中國期貨市場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發揮及政策建議”、“完善我國期貨經紀公司治理結構研究” “我國期貨市場統一結算體系的構建”、“中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與利益分配機制研究”、“我國期貨市場功能發揮與品種預測”、“全球天然橡膠生產、消費市場發展及其交易的風險管理” “我國期貨市場統一結算體系的構建”、“中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與利益分配機制研究”、“期貨交易所治理結構與期貨市場發展關系研究”、“境內外期貨市場監管制度比較研究——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大宗農產品期貨與相關產業發展研究”、“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內涵、發展及實際應用”、“期貨資產管理研究”、“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研究”、“中國未來價格波動趨勢及動因研究”、“期貨中介機構市場開發及宣傳行為規范研究”、“能源期貨發展戰略”等等。這些課題有些是屬于理論性研究的,更多的是屬于實證研究的,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參考依據。證監會期貨部有關領導把我們稱之為監管部門的“智庫”。我們完成的“中國商品期貨價格形成理論與實證分析”,在1998年獲全國普通高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經濟學),2001年再次獲得第二屆薛暮橋價格學研究獎。
第四,與期貨市場、期貨行業保持緊密的聯系。多年來,我們對期貨市場傾注了許多的感情和心血,始終跟蹤市場,與期貨市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證監會期貨部、四家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都給予我們教學科研工作大力的支持和幫助。我們還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等單位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教學科研和培養研究生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如果不是他們給我們提供的機會和指導,我們也就不可能接觸市場,了解市場,深入市場,研究市場。近年來先后出版了《中國期貨市場運行機制》、《中國商品期貨價格形成理論與實證分析》、《期貨市場學》、《公司組織與運行》、《經理層革命——股票期權制度與經理層融資收購》、《證券與期貨市場教程》、《期貨市場教程》、《期貨交易實務》、《期貨投資技巧與實例分析》、《期貨投資基金》、《期貨期權》、《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發揮與產業發展》、《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研究報告》、《境外期貨交易》、《期貨市場前沿問題研究》、《股指期貨必讀》、《期貨、期權與金融衍生品概論》、《期貨投資策略》、《期貨投資實戰策略》、《中國期貨業發展報告》等學術專著。其中,我們出版了供本科生和研究教學使用的五本系列教材《期貨市場學》、《期貨期權》、《期貨投資分析》、《期貨投資策略》、《期貨會計》等,是國內目前體系最完整的期貨系列教材。中國期貨業協會編寫的《期貨市場教程》,我們從第一版到目前的第六版都是主要作者,并始終參與了期貨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的出題工作。同時,近10年來,我們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有關報刊雜志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有500多篇,加上課題報告和專著教材,共計1000多萬字,在業內外引起了廣泛的影響。我們還參與策劃了國內和國際期貨高層論壇,參加了100多場國內和國際期貨論壇,并在會議上做主題演講。我們還加強校際之間的聯系,常清教授多年擔任我們學校的兼職教授,為我們學校的研究生培養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調任中國農業大學后,我們與常清教授通力合作,協助中國農大舉辦了國內首家期貨MBA,為農大開設期貨課程,共同指導研究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期貨行業培養了更多的專業人才。我們還參與了北京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修院的策劃和教學工作,參與了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期貨學院的策劃和教學工作,使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拓展到了校外。近年來,我們每年都要承擔完成中國證監會、中國期貨業協會、四家期貨交易所的多項課題。今后的研究工作還會向更深更廣的范圍拓展,我們也將聯系更為廣泛的學者專家和同行人士開展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工作。
近二十年來,我們在研究生教育上做了一些探索,為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做出微薄的貢獻。我們熱愛這個市場,我們關注這個市場,我們研究這個市場,目的就是希望中國的期貨市場更快更好更為規范的發展。我們將繼續努力,緊密結合期貨市場的實際,產學研相結合,促進期貨專業研究生教育更上新水平、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