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轉型 理念先行——訪北京工商大學校長譚向勇
安靜的咖啡廳內,譚向勇校長舒緩地講述著北京工商大學的歷史淵源、發展現狀、辦學特色和騰飛藍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他加快學使轉型的期盼和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憧憬,還有他內心的歷史責任感。
彰顯特色 加快轉型
記者:北京工商大學風風雨雨走過了六十年。經過六十年的歷史沉淀,學校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今.學校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和狀態?
譚向勇:北京工商大學雖然是在1999年由北京商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和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院合并而成,但學校本身歷史悠久,特別是北京商學院和北京輕工業學院。前者創建于1950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較早的專門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后者創辦于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輕工業高等學校。兩所學校當時在所屬的行業中都具有重要影響。合并組建后,學校以經、管、工為主,經管工理文法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
我校的商科優勢和特色明顯,如財務與會計、流通經濟、物流管理等專業在國內處于先進水平;食品、化妝品、塑料等輕工業研究突出。孫寶國教授是我校培養出的全國食品領域唯一的院士,他帶領的香精香料研究團隊處于世界一流水平。此外,北京市食品添加劑與配料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輕工業蘆薈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也在我校。由于學校工科和商科特色鮮明,合并后學校更名為“北京工商大學”。
但學校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辦學曾遇十年中斷,損失慘重;1999年三校合并之初,學校也經歷了困難的磨合和重整。六十年經過數代人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學校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學校發展以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全校上下團結一心、共謀發展。在即將到來的建校六十周年華誕之際,加快學校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重塑學校的輝煌,成為全體“北工商人”的共同愿景。
記者:學校為什么提出加快轉型?學校轉型的內涵及目標是什么?
譚向勇:全世界都在轉型,中國在發展轉型,北京工商大學也在轉型。學校在辦學定位上既尊重歷史、依托學校的傳統和優勢辦學,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國家意志、行業發展和首都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定位、打造特色。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式和教育發展的戰略轉型,學校也必須加快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轉型的內涵,包括價值理念、學科建設、發展方式、管理方式的轉型等,轉型的目標是建成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但是為了更好的培養人才,大學必須做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方面職能的結合。人才培養僅靠教材、書本遠遠不夠,教師只有聯系實際把科研做好,才能提升學識水平、做好教學;學生只有參與實踐或科研工作,才能培養能力;師生只有通過與社會實際、產業實際相結合,才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做好社會服務。只有通過這些,學校的辦學質量、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才能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才能逐步增強。由此,從教學型大學轉向教學研究型大學,是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學校多年的發展也為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轉型之道
根本是樹立現代大學理念
記者:貴校正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并逐步發展成一所現代大學。那么,您認為現代大學應具備怎樣的條件'?
譚向勇:現代大學應首先樹立現代大學理念。學校有精神文化,學科建設高水平、有特色,資源配置公平、有效,機構精簡,管理規范、高效。大學應有大樓,這是學校完成其使命必備的物質和資源條件;應有大樹,自然景觀處處浸潤、體現著學校的文化和歷史;應有大愛,學校崇尚并保持著高尚道德,承擔著社會責任,引領社會朝人類理想的方向發展;應有大師,這既是一所理想的現代大學的標志,也是擁有大樓、大樹、大愛和高水平學術的高樓才能孕育出的結果。
我經常強調,大學要有根本理念,即大學是引領社會發展的高地,是社會道德的至高點。這里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與制造產品、商品不一樣。高級知識分子應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不能因為社會部分人群的墮落而墮落,否則學校將培養出一批更加墮落的分子,我們需要時刻反思,盡最大努力改變社會中的一些不良趨勢。因此,我向學校所有教師說明,如果想要當官和掙錢就不要選擇在大學里任職;要選擇在這里,就要有這種理念。大學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傳道士”。當然,學校也會盡量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
一所大學或一個民族必須樹立起自身的主導價值。盡管這種價值和精神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一定要有這種精神,有道德力量約束著大家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有一批知識分子倡導著并身體力行。社會的改變需要從每個人、每個群體的改變開始,從某種意義上這就是大學的社會責任。雖然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需以市場需求為基礎,但從另一層面看大學應該引領社會發展,而不應只受到社會潮流的裹挾。
大學培養人才的標準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結合學校學科特色,學生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二是學生要有一定能力,包括適應能力、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等;三是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不同大學培養出的人者在知識方面也許有差異,但在能力和社會責任方面都應是同樣的高標準要求。
記者:為實現現代大學這個目標,北京工商大學的轉型改革應以怎樣的步驟和措施落實到學校的日常工作中?
譚向勇:正如我剛才所講,一所大學或一個民族必須有一個主導精神盡管它看起來虛無縹緲,但非常重要,否則很難把松散的個體凝聚起來;而沒有這種凝聚力,學校發展幾乎不可能。當然,學校的轉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像一個社會的演變進化,歷史的慣性依舊發揮作用,人們的觀念、習慣轉變和學科建設都需要時間。但歷史脈絡梳理清楚、發展方向明晰后,大家就知道怎么一步步往前走。
這幾年學校主要做了四件事情——樹立精神理念、加強學科建設、重新整合資源、規范行政管理,這也是學校實現順利轉型的工作內涵。
歷經坎坷、合并重組的大學最缺乏的首先是統一的精神理念及凝聚力。合并初期,北京工商大學內部處于磨合階段,學校工作開展不是很順暢。同時,大家習慣按照傳統事業單位的要求運行各項事務,如部分教師除講授教材、書本內容外,不知道還要做什么、發展什么。最致命的是,學校員工沒有意識到依照原來習慣開展工作有什么壞處,跟隨時代發展的理念也沒有建立起來。要說服各位教師接受現代大學理念,要他們真正明白大學要做什么,真正了解科研、社會服務的重要性及其與教學的關系,真正體會這些職責與他們自身的發展、自身利益的關系并不容易。
另外.學校還通過引進各種人才,邀請校外權威專家講學,派學校老師到國外交流、學習,隆重舉辦開學、畢業典禮等方式來轉變教師觀念.調整行為習慣和情緒,重整士氣,以建立起統一的大學精神和理念。
這是大學校長要辦的第一件事,雖然看起來有些虛,但一年多后,學校的氣氛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教師到行政人員,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大家逐漸明白了學校的發展框架和目標,開始琢磨著要干些什么,并躍躍欲試,核心理念也逐漸建立起來。做好了這件事,下面的工作才好開展。
轉型之道
核心是學科建設
記者:學校實現轉型的核心環節是什么?
譚向勇:當大家的精神狀態被調動起來,有想做事情的欲望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大家知道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這就涉及學科建設,包括認清學校的優勢和特色,培養怎樣的人才,重點加強哪些領域的科研工作等。
由于大學競爭力的關鍵在于人才和學科優勢,這兩點都涉及學校的學科建設,而學科建設重在學院。經過廣泛調研,學校理清了現有的各個學科點,確定了特色和優勢學科,弄清了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然后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的學科規范重新打散原有院系,同類項合并、調整,優化院系結構。原來學校有17個教學單位,經過整合,教學單位減少了一半。學校基本搭建起了科學的院系框架,每個學院的定位、努力方向及學院之間的關系清楚明確。
為加強學科建設,除院系整合工作外,學校還重點探索了“二級管理"改革,將人、財、物等管理權力逐步下放到學院,強化學院管理,努力構建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現在,各學院著手作學院規劃,細化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研究計劃等學科建設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列出所需的人、財、物資源,學校的資金和項目據此配備和傾斜。
學校實現轉型的重要任務是由單一的以教學工作為主逐步轉變為教學、科研和服務工作并重,這也需具體落實到各個學院,細化到對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方面工作的考核。這是保證學校順利實現轉型的基本要求。
如今,教師做科研的氛圍已經形成,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方面工作能夠良性開展,學科建設風氣也基本形成。
轉型之道
成敗在管理制度創新
記者:管理自主權下放到學院,一定程度體現了學術自治和教授治校。但是,學校如何做好整體管理,以服務于學院建設和學科發展?
譚向勇:大學國際競爭的核心不僅是資金、人才、技術層面的競爭,也是制度和機制的競爭。學術是大學的頭等大事。但一流的大學肯定以一流的學校管理為基礎,大學轉型必須以制度創新為突破點。正如剛才提到的,為加強學科建設,學校重點探索了“二級管理"改革和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
學院整合、學科建設基本成型后,馬上就涉及資源整合問題。雖然這是一個復雜、龐大而敏感的內部工程,但學科建設國標、發展規劃明確后,資源配置工作的思路就很清晰,再加上可操作性較強,這部分工作反而相對簡單。它本身也是為了保障學院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順利進行。
除各項管理制度創新外,我校管理工作的重點還包括使各方面工作規范化。首先在明確各部門機構的關系和職責的基礎上,精簡管理機構。其次,加強各方面政策、規章制度的科學設計與制定。再次,在機構、政策和制度建設完善后,管理過程盡量嚴格按照制度規范運行,政策也盡量嚴格執行。
與大學精神理念一致的是,除遵循規范、保證效率外,管理還要公開、公到、公平,這體現在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特別是招生、推薦免試研究生、人才引進、榮譽獎懲、職稱評定等與各群體利益相關的環節。只要管理過程公開,很多棘手的事情都能解決。
然而,這正是目前各方面改革工作最難的一點,歷史惰性很難改變,管理工作涉及面又太廣,但我們會盡量去做。
記者:2010年6月12日是北京工商大學建校六十周年校慶日。這次校慶活動對學校的轉型是否有特殊意義?
譚向勇:校慶的活動內容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即總結歷史、聯絡校友、描繪未來。北京工商大學由三所學校合并而成。因此需好好梳理過去六十年的發展歷史,借校慶之機把所有校友集中在新的“北京工商大學”的旗幟下,統一精神,凝聚力量,共同展望未來。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轉型發展,如今學校整體面貌已煥然一新。躊躇滿志,只待東風,學校從各方面為六十周年慶典做好了準備,而這個慶典的來臨,又將是學校發展的新起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6月1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