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樊景輝老人是在老人家中,陽臺上的花在陽光下顯得生機勃勃,仿佛透露著主人的激情。客廳中有三只貓咪來回走動,外孫的照片隨處可見。如果以為這些就是老人退休后的全部生活那就錯了,書桌上滿滿的資料和書稿才是老人退休生活的重心。樊爺爺還在為自己的一個心愿而努力著,那就是編寫一本全面的結構好的商業大辭典。從年輕到現在他一直都在認真、努力的工作著。在喜愛的商業出版方面奉獻著青春,揮灑著汗水。他堅信無論什么事情,只要一直堅持不懈的去做,一定能做好,他這一生也是這樣做的。
年輕純潔的心靈會發光
樊景輝1962年進入北京商學院攻讀學士學位,由于之前幾年他在家務農,學當木匠,很早接觸社會,這讓他十分珍惜上學的機會。因為比別人年長幾歲,他不能如別人一樣輕裝上陣,也因此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這絲毫沒有磨滅他勇往直前的信念。在學校里,他并不是出眾到人盡皆知,但他是扮演雷鋒的好演員;他并沒有為了能有個好的工作機會,而與老師特別親近,但他卻是同學們心中的好學習委員,認真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說真誠純潔的心靈,就是金子,一定會被人們發現的。
當我們問到他大學的目標時,他回答的讓我們有點吃驚,他說:“我們那時候,很簡單,就是一心一意向黨,沒有現在人這么多想法。”接著他還給我們講了他以前的經歷,學校里有個不認識的同學托他給舅舅家送藥,他什么都沒想就幫忙送到了,他甚至不知道那個同學的名字。學校一直教育學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讓他不假思索的幫助別人,他不認為這是什么難事或是自己范圍外的事,而是他應該做的。這也和工商大學建校六十年以來一直所秉承的求真、立德精神是一致的,要想成功先要成人。
接著他又給我們講了另一個關于道德的故事,那是在上?;疖囌?,他聽說城隍廟賣紀念章,他很想去買個帶回去,于是托一個陌生人幫他看包,自己去買,天下著小雨,買回來時,看到那個人還在雨里等著他,心中充滿了愧疚,覺得不好意思,于是把紀念章送給了看包人。他覺得心里有遺憾,卻沒有一點后悔,而是充滿了感激。天是陰雨的,可人們的心是晴朗的,他感到無比溫暖。老人不禁感嘆:“如今商業社會中,道德該怎樣保留?是個大問題”這讓我們看到了這個老人的正直和善良,也許這正是當今社會中最缺乏的道德。大學時代的他擁有了同學之間的良好友誼,有對社會的美好回憶,也有生活的艱辛和壓力,回頭來看,當年年輕的他也早已白發斑斑,莎士比亞曾說過:“道德和才藝是遠勝于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蕩毀,可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配的神明。”
一蓑煙雨任平生
1966年樊景輝從北京商學院畢業,因為商學院是商業部直屬的學校,所以畢業后就直接進入到商業部儲運局包裝研究室工作。但是,后來因為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就被分到原4592部隊鍛煉,后又在小湯山農場種過菜,幾經周轍,1970年5月才回到商業部。后來,許多人都成為商人或是當官,而樊景輝則進入商業經濟研究所工作,
馳騁的天空并不是一馬平川。1985年成立的商業出版社,起步就受到了不少的阻力。商業部沒有多余的錢維持出版社,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出版社分出去,于是,他們決定不要國家的錢,自己出錢維持出版社。當年國家也很困難,分出去后,不僅不能享受國家的補貼,反而要向國家繳納70% 左右的稅。即使是這樣他仍然還是笑笑地說:“我們當時并沒有覺得有多苦,也熬過來了。”那都遇到過什么困難呢?是怎么渡過難關的呢?面對我們的發問,老人幽默的說:“困難有啊很多,但是很多也都不記得了,1988年那時因為物價飛漲,紙價也漲的很高,買不起,只好到處找紙,后來還是托原商業部的一個熟人,多番交涉,好話說盡,才同意調紙,從黑龍江找到紙,運回了北京。這才解了缺紙的燃眉之急。”雖然老人是以幽默的講故事的方式為我們敘述這段過去,但是,它比故事多了一份心酸和真實,我們可以想象,出版社沒有紙,等于汽車沒有輪胎,電燈沒有燈泡,即使你想跑的再快,照的再亮也無濟于事,可想而知,這樣的出版社能維持多久,然而它卻在風雨飄搖中屹立住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老人當年的執著和能力啊!
老人的這種執著深深地感染著我們,甚至讓我們忘了他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仿佛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學生,與我們談天,談地,談時事,談歷史,談如何披著蓑衣頂住風雨。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來到樊爺爺家,不大的房間里滿滿的裝載著他的經歷和記憶。屋內一面墻的書柜中滿滿的都是關于商業方面的書。有他參與編寫的《中國商品大辭典》、《當代中國商業》、《新中國商業三十年》。書柜旁的玻璃柜內擺了許多外孫的照片,陽臺上有很多盆漂亮的花,屋內還有三只小貓的身影。本以為老人的退休生活就是養花養草,喂喂貓咪,伴著孫兒玩耍。其實不然,樊爺爺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編一本全面的結構好的商業大辭典。即使退休在家后也一直在籌備這件事,為此翻閱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樊爺爺總說覺得時間不夠用“我也喜歡下棋,看別人下棋都能看兩小時你就說我多喜歡吧。但我控制自己,不能把時間都用在這上。還有工作要做。”以為會很悠閑的退休生活樊爺爺卻過的很忙碌。樊爺爺一直在商業出版這方面努力著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但他覺得自己這一生對社會沒什么貢獻“時間過的很快,還沒做什么就這個歲數了。老覺得腦袋特空,還有許多不知道的。”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不明白的詞就翻辭海。總是在不斷的學習與積累,前段時間看到報紙上關于“為碳排放買單”的問題他弄不太懂,就問了以前自己出版社的同事。“學問,學問嗎。不懂的就問,知道的太少啊,碳這么買還是第一次看到。”老人在與時俱進,了解與學習著這些新興事物。
說到編書、學習老人一句接一句說的很開心,當初選擇做研究而不是搞行政無意功名,也不愿與人去爭,自己的事看的很淡。說他像蘇軾,“不,不,他做到過宰相一生也有很大的成就,我哪里能像他。”
他說:“當初分配時,我們學商業的,很多人想當個官,發個才,我既不想當官,也不想發財,只想搞點研究,像我們以前的同學紀寶成現在是已經是人大的校長了,還有蘇志平是商學院院長等等,很多都發展得很好。”于是,他留在了研究所,從事研究的腳步從沒間斷。正如蘇東坡《定風波》中的詞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個老人不求功名利祿拄著那根坦然的“拐棍”,披著正直的“蓑衣”行走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不管再大的風吹雨打……依然勇敢前行。
精彩對白
問:“您對我們大學生有什么建議?”
答:“大學畢業只是拿到了登山的拐杖還沒有開始登山。不管干什么,只要認真努力干二十年都是專家,認真干,不要著急,總能成功。”
問:“您覺得大學期間我們應該把握住些什么?”
答:“多多看書抓緊大好的時光。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
問:“退休后您還一直一門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為什么不多休息休息?”
答:“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很投入的去做再累也不覺得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