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中國教育報》發表文章《大愛感動中國——中國教育報記者對話“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現將全文轉載如下,希望全體教職工深入學習張麗莉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首都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
引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愛是永恒。“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人生歷經了一場暴風驟雨,這朵經過洗禮的茉莉花,變得更加嬌艷、美麗,怒放的青春灼人眼目。
2012年5月12日晚,搭載張麗莉的救護車連夜從佳木斯開往哈爾濱進行緊急搶救,凌晨下起了雨。那場雨,如同蒼天傷痛的淚。
2012年9月2日晚,張麗莉正式出院離開哈爾濱,乘坐火車趕赴北京接受康復治療,臨行前夜空下起了雨。這場雨,卻是世間幸福的淚。
盡管人生多風雨,但有愛一路相伴,麗莉——不管去哪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2012年5月8日20時38分是一個定格的心痛時刻,讓人不忍回顧,卻又不得不一次次提起。
當佳木斯市第19中學初三的孩子們相擁著走出勝利路北側第四中學的校園,突如其來的車禍從天而降,危急時刻“鐵臂阿童木”神話般出現——1.68米、28周歲的80后語文教師張麗莉奮力一推,用無私的大愛救了孩子,自己被車輪碾軋,倒在血泊中。
雙腿高位截肢,生命危在旦夕……
人們同心救治著一個普通的生命,同聲贊美著一個普通的名字——張麗莉,花一樣的名字,花一樣的年齡。
100多個日日夜夜的守護,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張麗莉如鳳凰涅槃般重生。
師愛是教師職業核心價值的體現,它來自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幸福感。張麗莉用自己生命的積淀演繹出瞬間的美麗。
高尚、無私、善良、寬容,這就是張麗莉用行為詮釋的教師職業形象的縮影。
師心、師愛、師德、師魂,這就是張麗莉用行動驗證的教師職業精神的永恒。
回放:
瞬間綻放的美麗感動了中國
9月2日19時許,哈爾濱,天空淅淅瀝瀝下起小雨。在哈醫大一院新聞發布廳,涌來了大批記者。當天,張麗莉將辭別冰城赴京接受康復治療。“歡送麗莉老師,祝福麗莉老師”,溫馨的送別語大大地定格在一塊巨大的背景墻上。
哈醫大一院為歡送儀式準備了一面印著張麗莉老師治療各階段照片的巨大背景墻,上面分別有張麗莉老師在救治初期和醫生的合影、在恢復期和一位護士合作擺出可愛的“心”形的照片,以及不久前張麗莉老師戴著粉色發卡乘坐輪椅和家人在花園中沐浴暖陽的溫情場面。在這些不同時間拍攝的照片中,麗莉老師絲毫沒有被病痛的折磨所擊倒,她一直保持燦爛陽光的笑容。
從5月13日凌晨到9月2日夜晚,麗莉老師在哈醫大一院接受治療的整整113天里,哈醫大一院的醫護人員和張麗莉老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20時,隨著歡送會的開始,張麗莉坐著輪椅出現在眾人面前,在醫護人員的照料下,張麗莉面色紅潤,穿著橘色外套的她看起來更是神采奕奕。拿起話筒,張麗莉意味深長地說道:“我現在想說的只有感謝,感謝所有的醫務人員在這100多天里對我的精心治療。我不會辜負大家,我會堅強走好今后的康復之路,回報社會,回報大家對我的期望。”
離別之際,最易動情。一天來,護士長王磊帶人花了好半天為麗莉打扮,此時幾個護士已禁不住啜泣起來。“我們是為你的康復感到高興。”護士劉曉晨說。“謝謝,謝謝你們,我還會回來看你們的。”麗莉轉過頭說。在歡送會上,麗莉說的還是“感謝”。
麗莉與醫護人員合影留念,她把左手伸向身邊的一名護士,兩人的手緊緊地握著。當周晉院長向她贈送醫務人員留言、醫院院徽時,麗莉老師的眼角悄然流下了淚水。
心存愛的種子,這個世界才會春暖花開。張麗莉用行動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猶如一朵圣潔的茉莉,綻放在5月的中華大地,她是當代青年的楷模,是中國人的驕傲。
“張麗莉的英雄壯舉是一筆寶貴的、永久的教育財富。這種壯舉是一瞬間的,卻是感天動地的。這種精神是不朽的,是永恒的,是傳承給子孫后代的。”黑龍江省委高校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永洲說。
“向張麗莉學習”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長期的、自覺的行為,張麗莉影響的不是一個地域,一個行業,而是一個國家,是世世代代的精神支撐,是脊梁。
3個多月以來,學習會、討論會、座談會、報告會,多種多樣的形式怎么也表達不盡張麗莉的大勇大愛、大善大美,社會各界都掀起了向張麗莉學習的熱潮,從丁香盛開的5月到碩果累累的金秋,留下了師道改變世道的紅色記憶,光芒絢爛。
感召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勵人,張麗莉老師用生命詮釋了教師的責任,詮釋了見義勇為的中華傳統美德,為世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必將進一步推動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
“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所有真善美的人,感謝哈醫大一院所有優秀的醫護人員……我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堅強地走好今后的康復之路,盡早康復,從而回報社會,回報大家對我的期望。”
——張麗莉
5月20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監護室(ICU隔離病房)。
穿著淡藍色的無菌服,戴著潔白的口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輕步走近病床上的張麗莉。
“麗莉老師啊,我是劉延東。”躬身握住張麗莉的雙手,滿是溫暖。
“我特來向你轉達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對你最親切的關懷和最誠摯的問候。”劉延東說。
“謝謝,謝謝。”麗莉聲音低沉而沙啞。
“你的英雄行為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會舉全國之力使你早日康復。”劉延東的眼睛很大,會笑,滿是慈愛。
“大愛無疆,師德楷模,祝麗莉同志早日康復”。看著劉延東親手寫的賀卡,麗莉滿臉感動。
“請你一定要保重,大家都說你是全國最美的教師。你人長得美,心靈也美,都美。”劉延東輕撫著麗莉的頭發,滿是柔情。
“我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我們有中國人最美好的傳統——善良。”麗莉滿臉真誠。
“我現在不能摘口罩,要不真想親親你。這樣,我親親你的手吧!”征得了醫生的同意,劉延東再次俯身吻了一下麗莉的手背。
“你好年輕,好漂亮啊。”望著摘下口罩的劉延東,麗莉滿臉興奮。
“那以后啊,你叫我姐姐也可以。”劉延東迅速戴上口罩,笑著說。這一刻,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劉延東,更是一個細膩的氣質女人,柔美而溫情。
“謝謝,姐姐!”麗莉滿臉幸福。病房里掌聲響起。
張麗莉獻出了為師者父母心的大愛。這是愛的奉獻。
劉延東帶來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愛。這是愛的力量。
淚光里有你最美麗的容顏。張麗莉的英雄事跡傳遍世界。無數的中國人都在為同一個名字祝福,5月的中華大地涌動著愛的贊歌。
惦念!期盼!祈禱!祝福!
從5月8日開始,每一天,每一分鐘,時間變得如此漫長,焦急之中有多少人在為張麗莉牽腸掛肚。
救治!救治!救治!沒有一個人能如此這樣被牽掛。
“張麗莉今天情況怎么樣?”多少個電話一個接一個,多少人走了又來,只為聽一聽麗莉的情況,看一看麗莉的狀態……
計數不清,記錄不完。關注張麗莉的最新消息成了熱度最高、最暖人心的話語。從中央到地方,從醫護人員到普通百姓,一張張臉,一行行淚,一個個電話,一個個祝福,焦急而期待,企盼而堅定,“愛心日志”填滿了一串串最善、最美的記憶:麗莉,我們等你,等你回來!
張麗莉用瞬間綻放的美麗感動了世界。接過愛心接力棒的人們又把這厚重的愛在身邊傳遞著,升華著。“我沒見過你,可我知道你,你的身影感動了一座城市……我沒見過你,你在我心里,你的青春永遠是那一片新綠……”這首《最美的你》,是佳木斯的文化工作者根據張麗莉老師的事跡創作的,如今已在佳木斯、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唱響。
歌由心生。《我們等你回來》、《當雙腿變成翅膀》、《舍身一推》……人們用心底的訴說表達著對張麗莉事跡的感動、對張麗莉病情的牽掛和祝福、對張麗莉精神的頌揚。捐款、送花、寫歌、作詞、創作書畫,一張張樸實的臉上寫滿了濃濃的情,一顆顆向善的心靈傳遞著厚重的愛。
社會各界的捐款織就了一張愛的心網。上至90多歲的老人,下至捧著儲錢罐的幾歲孩童,每一份善款都是一份愛心的表達,帶著對師德楷模的殷殷牽掛。截至8月11日,善款總額已達1572萬元,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愛的種子在播種、生發。
“當我醒來的時候,當我慢慢地知道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后,我曾經痛哭過,但是我還是接受了這個現實。因為,我還能感受到溫暖的陽光、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還能體會到人間的真情,我真的特別知足。”
——張麗莉
師者大愛,醫者仁心。張麗莉在哈醫大一院進行了113天的精心治療,每一天的每一分鐘,都可謂是步步驚心。
張麗莉轉院到哈爾濱治療的消息讓關注的人們心里有了一絲寬慰。從那一刻起,哈醫大一院二號樓5樓重癥監護室門前就聚集了很多探視張麗莉的身影,愛的潮水從四面八方涌來。
重癥監護室外面,走廊上。每一天都聚集著焦急的身影,悄悄地來,默默地離去,關切的目光,只為遠遠地望一望緊閉的門,聽一聽麗莉的最新情況。
重癥監護室里面,病床邊。每一分鐘都有一雙雙纖細的手,輕輕地擦拭,暖暖地問候,護士們24小時守護,盯著儀器上的數據,注視著病床上麗莉的每一個細微表情。
5月16日為麗莉拔掉口中氣管插管的時候很是揪心。護士長王磊說,高興的是終于可以拔管了,麗莉不用那么難受了,難過的是拔管的那一瞬間深受重傷的麗莉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然而,在為麗莉拔掉氣管插管后,麗莉用微弱的聲音說的第一句話竟是:“謝謝!”
在最危險的時候,閻宇和她的護士姐妹們常常10多個小時一直在病房里照顧麗莉。“每一次為麗莉老師做一點事情,她都說一次謝謝,讓人心里特別暖和。”她哽咽著說。
“住院以來最大的感受是溫暖,我已經把醫生和護士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麗莉說。每次看到哈醫大一院的周晉院長和骨科畢鄭鋼主任時,她嬌憨地叫他們周姥爺、畢姥爺。“等我好了,我要寫本書,書名就叫《我在ICU的深度游》,記錄下你們把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點點滴滴,我以前從來沒想到醫生是那么的無私,那么的崇高!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
“我之所以能夠很平靜地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實際上我只是學會了坦然面對而已,雖然這個過程比較艱難,但要學會自我調適,畢竟我不是為自己一個人在活,還有家人、朋友和社會上許多關心我的人,所以我更希望自己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今后的人生。”
——張麗莉
5月25日,醫療專家組決定告知張麗莉真相。下午1點30分,骨科主任畢鄭鋼的談話從二戰中傷殘士兵的故事開始。
一個講著,一個聽著。“我的腿是不是沒了?”張麗莉突然問。
“嗯。”畢鄭鋼聲音很輕,在鴉雀無聲的病房里卻顯得格外沉重。
出乎意料,張麗莉并沒有太大的異常反應,奪眶而出的幾滴淚水化解了所有人的擔憂。
“能裝假肢嗎?有智能的假肢嗎?如果有的話,那我就會比你走得都快了。”轉過頭來再度開口的張麗莉有些調皮地說。
張麗莉的話語讓從醫近30年的畢鄭鋼簡直不敢相信,這個80后女孩的堅強讓所有在場的人心痛、心疼,心生敬意。
當麗莉得知真實傷情后對父親張愛東說:“爸爸,我這幾天想了,我的選擇是對的,如果我不去救他們,我會一輩子不安的。他們都是花樣年華的孩子,4個孩子呀,他們的人生都剛剛開始,用我們一個家庭的不幸換4個家庭的幸福,爸爸,我不后悔。”
“如今,麗莉雖然時時被鮮花與掌聲包圍,但在漫長的時光中,我相信更多的時間是我們兩口子平靜相伴度過。那樣的日子也許才是真實的生活。話說回來,無論是今天麗莉被無數的榮譽與光環圍繞著,還是將來我們默默相守,她都是我最愛的媳婦。”張麗莉的愛人李梓燁靦腆地說。他與張麗莉相濡以沫的愛情經受住了考驗。
麗莉也曾在得知雙腿高位截肢后,哭著對李梓燁說:“大威,我們分開吧,我不想拖累你,你再找一個更好的吧。”
“她說這話時,我心里可難受了,眼淚在眼圈打轉,我使勁不讓它掉下來。我握著她的手說:媳婦,今天要是我躺在這里,你會選擇離開嗎?她流著眼淚搖了搖頭。我說:我也不會!”李梓燁愛的誓言很簡單,卻很鏗鏘。
為了讓麗莉放松心情,促進傷口更好恢復,專家組決定讓麗莉坐著輪椅到戶外活動。7月2日,麗莉第一次出門,感受久違的空氣、陽光。
為了不讓人認出她,大家給她戴上了帽子、眼鏡和口罩,護士們也換上了便裝,推著輪椅,興奮的麗莉像只小鳥一樣雀躍著飛了出去,可是半個多小時后回來時,她卻滿臉的哀傷,護士們問她怎么了?“我看到滿眼睛都是腿!”重又躺在床上,她抑制不住淚水,傷心地哭了。
趙鳴雁說:“整整一個下午,麗莉不知悄悄流了多少眼淚,我們都暗暗為她擔心,因為這個過程誰也幫不了她,只能靠她自己。”
“麗莉終究是堅強的,第二天,當我們問她還要不要出去時,她倔強地回答‘要出去!’麗莉的適應能力是驚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心情很快好轉,雙上肢的力量不斷加強,竟然可以自己轉著輪椅出去了。每次出門前,她都笑瞇瞇地朝我們擺擺手說‘我去旅游了,等著我回來給你們帶禮物!’”
對話:
學生永遠是張麗莉心底最重的牽掛
8月14日,初秋美麗的黃昏,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監護病房,幾經輾轉,記者見到了張麗莉。
一段時期以來,思緒總是沉浸在張麗莉的英雄事跡中,盼著她醒過來,盼著她坐起來,盼著她站起來。這個美麗、堅強的女孩已然成了人們心底最重的牽掛,不管是相識的,還是陌生的。
坐在病床上,張麗莉的精氣神很足,姣好的容顏透著青春的力量。
接過記者帶來的刊登著張麗莉英雄事跡的報紙,麗莉露出甜美的笑容,一如在電視畫面里出現的那樣燦爛。
“謝謝哦,謝謝,我以前上班的時候也很喜歡看《中國教育報》,這可是我的良師益友呢。”清脆的笑聲、坦誠的話語,讓每一個面對她的人都覺得熟悉、親近,哪怕是第一次謀面。
張麗莉是一抹陽光,大愛大美,溫暖了人們。
張麗莉是一股力量,大義大勇,支撐著世界。
言由心生。“謝謝”是張麗莉傷后蘇醒時說的第一句話,“謝謝”也是張麗莉平日里說得最多的字眼。
面對面,走進張麗莉的內心,這個世界更要說一聲:“張麗莉,謝謝你!”
“我心里想象過這樣的結果,但是我不后悔,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依然會救孩子。”
——張麗莉
“事情過去這么長時間了,很多細節也不想再去回憶了。客車從我身上碾軋多次,那時我是清醒的,對于自己的腿傷也是有預測的,只不過不知道嚴重到這個程度。”張麗莉努力調整著自己的表情,語氣并不那么沉重。
“蘇醒后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怕天黑,躺在病床上也不敢想行駛著的車輛。”張麗莉美麗的大眼睛里掠過一絲恐懼,隱隱地,倏然而過。
其實,在很多人的心里,張麗莉畢竟還是個孩子,知道害怕,可以哭泣。
“當時車禍的場景我還記得,很幸運,如果車輪從我的頭碾過去,你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學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會幸福的。”張麗莉不僅很快接受了事實,還反過來安慰老淚縱橫的父親。
“后悔過嗎?”記者的心還是不經意地抽搐了一下。
“不后悔。這樣做是我的本能。為了救孩子即便當時我沒有了也不后悔,因為我和父母在一起度過了快30年的美好時光,而這些孩子還那么小,他們的美好時光才開始。我心里想象過這樣的結果,但是我不后悔,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依然會救孩子。”張麗莉果敢地說,語氣堅定而鏗鏘。
“我救人也不想讓別人感激,不想要名譽,不想要光環,不想用自己健康的雙腿換取什么。”
——張麗莉
佳木斯市第19中學副校長李江波來哈爾濱已經十幾天了,一直住在賓館里照顧著麗莉的家人。
“跑跑腿,送送飯,平時進不來,只能在病房外面張望,進入第一道門就已經感覺距離麗莉很近了。”一直在重癥監護室的走廊上站了兩個多小時,李江波還是堅持陪同記者一起去看望張麗莉。
“今天第一次進入病房,看到你明顯比前些天在電視里的樣子胖了些,心里很寬慰,真是高興極了。”李江波疼愛地撫摸著麗莉的手,像個姐姐。
“家里人換著樣地做菜,護士們也讓我多吃,到時間吃這個,吃那個的。我都胖出雙下巴了。”麗莉孩子氣地摸著自己的下巴,樂呵呵地說。
張麗莉勇救學生受傷以后,有很多人都覺得被救的孩子和家長應該站出來,至少應該出面去看望張麗莉,為他們的緘默而憤憤不平。張麗莉也聽到了很多不同的說法,但她對此很是淡然。
“那時候正是中考前,家里人也在第一時間和學校溝通,表明態度不要去找尋被救的孩子。”張麗莉忽閃著美麗的大眼睛,清澈、純凈。
“麗莉在生命垂危的時候,還惦記著她的學生。昏迷后醒來的第一句話就問那幾個孩子怎么樣了?”時過境遷,說起這些趙鳴雁依然有些哽咽。
“你救的孩子是你們班級的嗎?知道是哪些孩子嗎?”記者說出了很多人心底的疑惑。
“救人就是幾秒鐘的事情,沒想過是誰家的孩子,是否是自己班級的孩子,都是我們學校的,即使不認識,也要出手去救。”在張麗莉的眼里,所有的孩子都一樣。
“我一直不希望學校和社會知道我救的是哪個班級的孩子,更不想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被我救下來的,畢竟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不想讓孩子一輩子為我的傷勢內疚,生活在陰影里。我救人也不想讓別人感激,不想要名譽,要光環,不想用自己健康的雙腿換取什么。”張麗莉喃喃地說著心里話,更像個嘮家常的鄰家小妹,純真、質樸,招人愛憐。
學生永遠是張麗莉心底最重的惦念與牽掛。“你班上的孩子們中考結果怎么樣?”記者問到學生,幸福與快意躍然呈現在她的臉上。
“孩子們中考成績很好,班上80%的學生都取得了好成績,考上了當地重點高中。”一說起自己的學生,麗莉老師就格外高興,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學生是她的心血,是她的驕傲,是她的希望。
“這是全家福,不能缺了麗莉這位好家長。”在照畢業照的時候,孩子們為了不讓他們的麗莉姐缺席,特意為她留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過電腦處理,把麗莉老師的一張工作照合成在畢業照上面,完成了他們的心愿。
這是最珍貴的記憶。麗莉燦爛的笑容永遠定格在這張畢業照片上,融在孩子們的心里。
“我只是中國普通教師的一個縮影,誰碰到了都會這么做的。正是我們每個人默默地堅守,挺起了中國的脊梁。”
——張麗莉
張麗莉的事跡感動了世人,張麗莉的精神震撼了世界。一時間,她無言的英雄壯舉有力地回擊了當前社會中道德滑坡、私欲膨脹的言論,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道德底線、社會核心價值的思考。
最美女教師、師德楷模、時代英雄,張麗莉面對突然而至的榮譽會不會有壓力呢?
“本身稱呼我為英雄就是一種壓力,因為我一直都是以一種向周圍人學習的態度去為人處世的,當別人把英雄的稱號加在我頭上,用一種更高的標準看待我的時候,我反而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所以會有一些壓力。”面對媒體記者的提問,張麗莉很坦誠。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2012年7月1日上午,在醫院重癥監護室病房會議室,張麗莉莊嚴宣誓,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
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是張麗莉的人生愿望。2000年,16歲的張麗莉還是一名師范學校學生,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能在黨的生日這一天完成心愿,真的非常高興!”張麗莉說。
“此刻,我的心情就像一個孩子重新回到母親的懷抱一樣。”張麗莉說得十分動情,“在我受重傷后,是黨和政府在第一時間伸出了溫暖而有力的大手,在我脫離生命危險之后,黨組織又敞開溫暖的懷抱。今后,我一定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成為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原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今后做起來可能都會力不從心,你有心理準備嗎?”記者和很多人一樣,都在為張麗莉的未來生活擔憂。
“現在還體會得不是那么深,翻身、上廁所啊,這些平日里的事情都有護士幫忙,她們像家人一樣照顧得很周到、體貼,我還沒有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麗莉調皮地歪了歪腦袋。
“實際上,平時無論對孩子還是家人,我都是一個被需要的人,生命在于貢獻是我的價值所在,現在我不得不經常說,幫我把這個拿來,幫我把那個拿來,剛開始心理落差很大,也很難受,現在我的心理也在轉變,慢慢適應了,調整得很好,面對未來的生活也很有信心。”張麗莉伸出手指做了個勝利的姿勢。
看書、換藥、康復訓練……張麗莉的日程排得很滿。
康復訓練和安裝假肢聽起來是個好消息,可是這個過程卻是痛苦的,是對心理和身體更大的創傷與磨煉。
趙鳴雁說,那時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堅強和堅持。為避免她的心理有落差,趙鳴雁經常找機會給她打預防針。“姐姐你別擔心,只要能重新站起來,無論吃多少苦,我都不怕,我都能承受!”麗莉斬釘截鐵地回答。
“會不會很累?”記者還是有些心疼地問。
“康復訓練在肉體上是會有一些痛苦,但這是一個實現愿望的過程,可以說是痛并快樂著。”麗莉說得輕松而堅定,大眼睛里充滿了期待。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好身體。”張麗莉說,“希望自己能盡快地適應康復訓練,身體恢復了,我才能實現愿望,重返講臺。”
“教師節快到了,最想收到什么樣的禮物呀?”
“就是孩子們能夠快速適應高中生活的好消息呀。”張麗莉笑得很美、很甜。
“我只是中國普通教師的一個縮影,誰碰到了都會這么做。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英雄,只不過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彰顯出來。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堅守自己的責任,默默地成為中國的脊梁。”張麗莉猶如一個愛笑的天使,用行動點亮了我們心中的道德之光。
“今后我將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與大家一道,為社會多作貢獻,為大眾服好務!如果我還能站到講臺上,還能貢獻我的才智,我要將這些榮譽作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為教育事業繼續發光發熱!”這是張麗莉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聲音。
仰望星空,張麗莉就是最美、最亮,指引人前行的那一顆。麗莉,我們敬仰你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