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因為層出不窮被揭露的“打假”新聞、質量“黑幕”,公眾對這個365天中的普通一天有了更多的期待與關注。伴隨著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件浮出水面,公眾越來越不確定吃什么安全、用什么放心了。當這種不信任感逐漸被擴散和放大,逐漸變?yōu)檎麄€社會的的信任危機,我們不僅要追問監(jiān)管者的責任、經營者的良心,更要思考全社會該如何重建信任體系。2013年3月14日的《中國教育報》就教育在信任體系重建中如何發(fā)揮作用發(fā)表文章,對五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進行了采訪。現(xiàn)將全文轉載,供廣大師生參考。
重建信任,教育能做什么
——五位代表委員接受本報專訪解析當前的社會信任危機
快遞來了不敢開門、查水表的不讓進屋、買菜時習慣性地把小販的秤搬到眼前、買肉時總要用手按按有沒有注水……2013年年初,中國社科院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顯示,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度進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不同階層、群體間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針對信任危機產生的巨大負能量,代表委員展開熱議。
受訪對象:
張 帆 全國政協(xié)委員、福建省社科院院長
俞金堯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張 彬 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副主任
馬 敏 全國政協(xié)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李慎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帆:
斬斷“失信可獲利”的利益鏈
信任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黏合劑。如果沒有最起碼的信任,我們的生活就寸步難行,但在目前的中國,信任成了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幾乎每個人在決定信任他人前,都反復權衡潛在的受益與損失孰輕孰重、考量對方失信的可能性有多大。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它很有可能撕裂人與人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政府與百姓之間的道德、倫理紐帶。
是什么透支了我們的社會信任?我認為,是重實用、重利益、重金錢的價值觀,是很多人在快速的市場經濟發(fā)展中迷失了方向。最核心的,是當前“失信可獲利”的機制,導致一些人、行業(yè)、機構敢于屢屢失信并從中獲得利益。如果一個社會,失信者可以獲得小利益而不受懲罰,這種示范效應就會迅速擴大,最終損害所有成員的大利益。因此,當前要重建中國的信任體系,就必須通過法律、制度設計,斬斷“失信可獲利”的利益鏈。
全國政協(xié)委員俞金堯:
給德育美育更多的時間
大約20多年前,我還在讀研究生,一次放暑假回京,出站后就碰到兩位中年男子,聲稱一下火車就遭扒竊,已身無分文,希望我能給點兒吃飯和坐車的錢。我開始也不信任他們,但看他們似乎因為我的懷疑很傷自尊,又穿得比較體面,還一再表示回家后會把錢寄還給我,這增強了我對他們的信任。于是,我就給了他們20元,那時20元對一個學生來說就不少了。后來,我沒有收到過他們還錢的匯款單。這件事對我的傷害不小,20多年過去,記憶依然清晰。
近年來,社會總體的信任度在下降,主要原因是社會正在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農村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和城市社會轉型,社會關系從地理流動相對缺乏的熟人社會向“生人信任”過渡,而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信任體系尚未完整地建立起來。
在信任體系重建過程中,學校應摒棄對分數(shù)的偏重,給德育、美育更多的時間,把育人寓于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博物館、科技館,或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在教室外、在實踐中學習和辨別現(xiàn)實生活中的是非。
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彬:
使孩子成為誠信的一代
社會信任機制變遷的客觀要求與新的社會信任機制構建相對滯后之間的反差,是造成目前失信和不信的根本原因。
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社會環(huán)境相對封閉,造就的是“人格型信任”的熟人社會。計劃經濟時期,“大一統(tǒng)”的社會治理模式、“團結一心”的政治要求,使人們幾乎對—切都充滿信任,是“政治型信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格型信任”和“政治型信任”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已不復存在,必然要求構建新的“契約型信任”機制。高度的開放性和流動性使熟人社會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信任的維系只能靠契約、制度、法制。
一位教師曾說,學校給學生喝“純凈水”,社會給學生喝“下水道水”,那他們的身體還能健康嗎?此話形象地道出了當前學校德育的窘境。
使孩子真正成為誠信的一代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同心合力的結果,僅靠學校教育顯然力有不逮。但學校不能因此而放松職責,必須始終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避免“高大全”式的教育,要從“神化”走向“人化”;德育要區(qū)分不同年齡段,避免上下一般粗;德育要有學生味,可以從教育學生不抄襲別人作業(yè)、考試不作弊等小事做起。
全國政協(xié)委員馬敏:
德育要貼近學生有針對性
重建中國社會信任,教育責無旁貸。大學無論歷史長短、規(guī)模大小,都要向學生傳遞一種文化傳統(tǒng),弘揚一種民族理想、民族精神。在重塑國民精神上,高校要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而開展德育的內容和形式一定要貼近學生、貼近校園、貼近實際,要有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中有不少困惑,比如,學校通過各種方式教育學生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但學生走出校園往往很快就被世風所同化。大學既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家園,又是引領社會風氣的燈塔,因此,一定要告訴學生,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是怎么來的,要往哪兒去,我們的知識系統(tǒng)是如何形成的,要教給學生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新的本領,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創(chuàng)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盡管社會風氣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校園無法改變,但大學要守土有責,擯棄言之無物的空洞說教,重新喚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加大道德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李慎明:
讓學生吃到具體的“蘋果”
這些年,市場經濟在某種意義上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在一定時段內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fā)展,但也激起了人的私欲。社會大環(huán)境下,大家都接受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不是利他的,是利己的,這確實誤導了一些人。如果這個道理成立,陌生人之間怎能信任?
我們所說的“德”,不僅是誠信、公平、正義這些看似抽象的“德”,更是一種普世性的東西,是從各種“德”中共同抽象出的概念。就像水果一樣,蘋果、香蕉,只能吃具體的,抽象的水果概念能吃到嘴里嗎?所謂的公平正義、所謂的誠信,都是像水果一樣抽象的概念,享受不了。所以,“德”應該是具體可感的。
學校的德育一定要落到實處,盡量多結合案例,從學生身邊的事情中去講“德”,去教育學生如何辨別是非曲直。
比如,我在北大講世界經濟形勢、國際經濟形勢時,學生們問的都是他們最關心的工作、房子等身邊的現(xiàn)實問題,講這些問題就講到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們都愿意聽。(本報記者柯進 高靚 張婷 柴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