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7日,第十七講,第十八講致知學堂開講,選課的同學均按時到場聆聽講座。
12月2日,我校生態環境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國家環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全國生物發酵綠色產業鏈分析與碳排放評估技術中心主任姚志良,以“雙碳背景下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為題,開展了致知學堂第十七講專題講座。姚志良從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歷程、我國大氣污染面臨的主要問題、碳中和助力大氣污染治理這三個方面,對我國大氣污染面臨的問題和雙碳政策背景下的解決方案開展講座,呼吁同學們身體力行助力我國碳中和和大氣污染治理。
姚志良用北京今年的幾種空氣質量狀況的討論,引出了我國大氣污染的防治歷程。這一歷程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1972年-1990年)、發展階段(1991年-2000年)、轉型階段(2001年-2010年)與攻堅階段(2011年至今)。他分別講述了不同階段中,我國大氣污染的防治對象的轉變。從起步階段的煙塵和懸浮顆粒物到攻堅階段的燃煤、工業源、揚塵、機動車尾氣污染。他圍繞大氣污染的防治步驟,詳細介紹了我國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與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在談到我國大氣污染面臨的主要問題時,姚志良詳細解釋了PM2.5對人類身體的危害。并就“北京市空氣PM2.5污染主要來源”進行了提問,現場同學反響熱烈。姚志良解釋到,北京本地排放占六成,主要來自移動源、生活源、揚塵源和工業源。目前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正在穩步下降。在談及我國的平均PM2.5濃度時,姚志良稱中國PM2.5標準限值為35,遠超發達國家與相關機構的標準限值,我國降低大氣污染的目標任重道遠。
姚志良為同學們詳細解釋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概念,解讀了新時期我國“雙碳”政策的戰略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姚志良強調:“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在分析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非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未來我國二氧化碳預期排放量等數據后,姚志良指出,實現這一任務的難度有三:一是以煤炭為主的煤源結構短期內難以調整;二是新能源的存儲技術革新難度大;三是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需要減少100億噸左右的碳排放量,體量大,任務艱巨。姚志良解答了“未來的碳減排該怎么做”這一問題,他列舉了五碳并舉措施,并解析了該措施將會對社會中各主體意識和行為帶來的變革和影響。在談及“雙碳”政策戰略目標的重要性時,他指出,溫室氣體減排和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具有顯著的協同性,在碳中和目標下的深度能源轉型,將使人民健康大幅獲益,碳中和也將助力實現美麗中國和大氣污染治理。
講座的最后,姚志良與同學們親切交流互動,回答了同學們關于“雙碳”政策對我國和國際社會的影響的問題,分享了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為碳中和、大氣治理做的小事。同學們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表示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行動助力我國碳中和和大氣治理。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時刻關注環境問題,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12月7日,北京市特級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前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松林以“當前中美關系現狀與未來走勢”為題,在線上開展了致知學堂第十八講專題講座。李松林從當前國際形勢新特點、中美兩國之間談判與競爭透視以及中美兩國圍繞一個中國原則的斗爭三方面來解析當前中美關系現狀與未來走勢,以此呼吁同學們去更深入的了解中美關系與國際現狀。
李松林通過五方面來闡釋了當前國際形勢新特點。他指出,當前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每個國家都面臨“趕考”。他談到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有增無減,實現普遍安全、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李松林提及全球經濟重啟增長,溫和復蘇預期加大。他談道:新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數字鴻溝繼續擴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將進一步拉大。通過舉出美國試圖重振同盟體系、美日結盟導致中日關系一波三折,以及中歐關系呈復雜局面三個例子指出了大國關系面臨新的調整,互動復雜博弈加劇的情況。
李松林提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特點是“談判”與“競爭”相加。通過舉例中美雙方高層的兩次不同方式的談話向我們分析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特點。在兩次談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都著重強調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當前中美關系正處于重要關口。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是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他指出這兩次通話的最大意義在于:兩個大國結束了特朗普政府后期針鋒相對、幾近冷戰的對抗狀態,重新開啟對話與溝通。除此之外,李松林強調,中美關系之間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競爭關系,其中包括臺灣海峽的競爭、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的競爭、戰略法律上的競爭以及在中國香港新疆問題上的競爭。在談及中美兩國圍繞“一個中國”原則的斗爭時,李松林強調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中美雙方始終就一個中國的原則底線問題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爭議。
李松林的講述讓同學們受益匪淺,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時刻關注國際形勢問題,特別是中美關系現狀,更要關注未來走勢,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