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夢,科創報國。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24年度“揭榜掛帥”專項賽終審決賽于1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1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計量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舉行。北京工商大學斬獲全國特等獎、擂主(特等獎中得分第一名),再次刷新了學校在“挑戰杯”競賽中的歷史記錄,取得歷史性新突破。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社科院、全國學聯和承辦地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范性和群眾性的競賽活動,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為引導促進大學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踴躍投身科研攻關第一線,加速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自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起,設立特別競賽單元,舉辦“揭榜掛帥”專項賽。專項賽以“你來挑,我來戰”為主題,崇尚“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揭榜”,秉承“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以競爭協同機制為手段、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思路,聚焦“卡脖子”技術,瞄準社會重大課題及現實問題,以“政企發榜、競爭揭榜、開榜簽約”的方式,通過“征榜—發榜—競榜—評榜—奪榜”,由企事業單位提出需求,組委會面向高校和社會廣發“英雄帖”,高校學生團隊和青年科技人才團隊打擂揭榜。
2024年度“揭榜掛帥”專項賽設置高校學生賽道和青年科技人才賽道,共吸引2.7萬余人參加,共有6500余件參賽作品,累計吸引全國1200余所大中專院校,圍繞榜單選題,組建4000余支特別競賽攻關團隊,最終來自全國410余所高校和企業的1950余件作品入圍終審決賽,終審決出各選題“擂主”、特等獎等獎次最終獲獎團隊。
本屆“揭榜掛帥”專項賽自2024年5月起啟動,全校師生積極備戰,校團委組織評審,共推報國賽作品17項。經過激烈的競爭和嚴格的評審,我校共有5支團隊成功入圍,并最終獲得國家級獎項4項,其中擂主(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獲獎團隊介紹
特等獎(擂主)
項目名稱:生物合成替代蛋白肉的關鍵技術及產品在中餐中的應用
申報學院:食品與健康學院
項目成員:劉書琦、王慧森、葉欣楠、孫璐瑤、俞文靜、彭琳琳、朱若彤、鄭令一、于椿濤、楊帆
指導教師:李赫、李健、曾祥權
項目簡介:團隊以生物合成原料與生物發酵技術為基礎,助力替代蛋白肉產品開發。關鍵研發技術為:定向多級擠壓重組微生物蛋白;多組織結構模擬開發;生物酶高壓場耦合重構。本項目既滿足對糧食“量”的需要;也滿足對“質”的追求,生產零膽固醇、低嘌呤、低能量的替代蛋白肉,充分發揮糧食的多效營養性,契合揭榜理念,實現“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美好愿景。
二等獎
項目名稱:社會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網絡暴力信息治理的路徑優化和制度完善
申報學院:法學院
項目成員:余星瑤、符悅、王顥然、賴子晨、于小雅、楊藝瀟、邢宸齊、范婧婧、伍隊、林葉繁
指導教師:呂來明、杜津宇、張新宇
項目簡介:數字時代的網絡暴力信息治理問題是新時代國家治理過程中的重大難題。網絡暴力信息傳播快、影響廣,嚴重侵犯個體權益與網絡空間安全。本團隊運用法學、傳播學、統計學等學科方法開展交叉研究,探究網絡暴力信息的產生機理、演變機制,并分析現存治理障礙。在協同共治理念與系統性法治模式的指引下,積極推進網絡暴力治理的路徑優化與制度完善,是紓解我國網絡暴力治理困局之關鍵,以全面實現我國網絡暴力治理的社會化現代化轉型。
三等獎
項目名稱:從廢物到財富:麥糟的高效分離與高值化利用創新解決方案
申報學院:食品與健康學院
項目成員:陳乙源、黃河、王碩、江沂珂、何睿、趙絮
指導教師:趙東瑞、孫寶國
項目簡介:方案旨在實現啤酒麥糟中蛋白質和纖維素的高效分離與高值化利用。該方案全面且詳盡地闡述一整套麥糟處理集成技術,涵蓋真菌發酵、輔助微波提取、相界分離以及雙效收集等。創新性地將這些技術有機融合并協同運作,實現對麥糟資源的“吃干榨凈”式深度利用。在此技術基礎上,團隊設計用于分離啤酒麥糟中蛋白質和纖維素的配套裝備。此外,麥糟提取所得的蛋白質與纖維素,能夠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以及化妝品等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普適性。
項目名稱:藍海慧眼-基于遙感大數據的海洋智能預測模型
申報學院:語言與傳播學院
項目成員:朱丹陽、賴子晨、王繼陽、蔣子悠、耿浩宸、張鶯、徐夢瑤、付赫然、戴有旭、于謹銘
指導教師:馬慧鋆、金學波、徐丹丹
項目簡介:該項目聚焦于海洋環境監測,著重于海表溫度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碳匯能力的影響。項目旨在構建海溫預測模型,通過先進的遙感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為了解和優化海洋碳匯提供支持,這有助于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從而促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項目應用圖注意力網絡等前沿算法,在數據處理上有效消除噪音,增強關鍵信息提取精度,并通過對海溫動態變化的實時分析,支持政策制定和資源管理,以推動海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024年,我校師生團隊積極參與“挑戰杯”競賽,校團委全年共推報參賽項目340 個,其中234 支隊伍獲得市級及以上獎項。35 支隊伍代表學校參加國賽,9 支隊伍入圍國賽終審答辯,最終獲得國獎14項,其中特等獎(擂主)1 項,二等獎 1 項,三等獎2項;銀獎4項,銅獎6項。本年度共有4000余名師生參與,其中獲獎學生2073 人次、指導教師655 人次,競賽參與率與覆蓋面大幅增加,在申報數量、獲獎數量、獲獎質量方面均取得新突破,實現了從“精英式”到“普惠式”的轉變,圓滿完成學校十大重點任務。
成績的取得,是學校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加速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階段性成果。未來,學校也將以此為契機,引導和激勵廣大青年投入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卡脖子”技術開展科研攻關,在科技創新中努力“挑大梁”“當主角”,為學校“雙一流”學科創建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