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不到八點,離上課鈴聲響起還有半個多小時,良鄉校區的文2-402教室門口已經有很多同學,熙熙攘攘地等待著教室開門后去占領前排的位置。
到底是什么課這么熱門,記者帶著疑問走到了這群等待的學生中。一位大一的學生興奮地說道,“本以為高數會很難很枯燥,沒想到楊老師的數學課很輕松,講解清楚到位,而且經常用形象的肢體語言解釋那些抽象的定理、公式以加深我們的印象。為了能夠與楊老師近距離接觸,我們都得早點到搶占第一排座位呢。”
這位深受學生歡迎的高數老師就是我校理學院楊益民教授,也是今年北京市第十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教學——讓數學充滿活力
從數學系畢業后分配到大學工作,楊益民老師慢慢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從教32年來,他主講過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設計數學與數學文化、運籌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積分、應用數學等本科生課程和應用隨機過程、動態經濟學優化方法、運籌學等研究生課程。他是應用數學系授課門數最多的教師之一。
他曾是數學系系主任,不僅教授的課程門數多,而且總是主動承擔一些難度比較大的課程。他課堂講授思路清晰開闊,闡述準確,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既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也力爭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努力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以教師對數學的熱愛和激情感染學生,他的高數課堂,總是永遠充滿活力。理學院一位年輕教師告訴記者:“我剛來學校的時候經常去聽楊老師的課,他擅長以啟發式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形象生動的肢體語言和精心設計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進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他課后經常組織答疑解惑,尤其是對學習吃力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注,常常利用休息時間給學生補課。這些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學習。”
32年的教學中,楊益民老師每年的學評教平均高達4.8分,學生的評價也對這位老教師贊譽有加,“楊老師的教學方式非常獨特,他教給我們分析問題的訣竅,很容易吸引我們的眼球,他把很難的問題講得易懂,讓我們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讓乏味的高數充滿活力。”很多同學也表達了希望繼續聆聽楊老師課程的心愿。
楊益民認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愛心和責任心,而他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我永遠不會滿足,總是在反思,思考哪里能做得更好”。他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研究,主持和參與了多項教學改革項目。他嚴謹而不失活躍、風趣而不失穩重的講課風格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們的心里。
探索——傳播數學文化的魅力
近兩年應藝術與傳媒學院各專業數學教學改革之需,楊益民主動為藝術類專業開設了《設計數學與數學文化》必修課,在此基礎上,又申報了《數學思想、方法與數學文化》全校通識教育選修課,他希望通過課程的教學,力爭達到在數學與哲學、人文和藝術領域架一座橋梁,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素養與人文素養。
由于這門課涉及十分廣泛的知識領域,既要考慮到全方位展示對人類文明發展影響深遠的數學思想,又要考慮到學生的數學基礎水平,楊益民利用假期和平時的課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包括數學思想史、美術史、繪畫、雕塑、哲學、宗教等方面的書籍,并通過書籍、期刊論文、網絡等途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各種相關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常常備課到深夜。幾位上過《設計數學與數學文化》課的藝術專業學生在學評教系統中這樣寫道:“設計數學帶我領略了一個我本抗拒的理論世界,當我們要上數學課的時候不再是想著逃避,而是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想要去探究數學到底還有什么能與藝術連接起來的地方,再加上楊老師幽默風趣的講課語言,豐富的講課形式,數學課不再是面對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不再是繁瑣的解題方法,讓我們對數學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再討厭。”“老師風趣幽默,將數學與藝術相結合,是非常有創造性的課程,在專業學習上對我也有很大啟迪,開啟了我們心中的另一扇窗。”
學生們反映說,原來數學充滿了我們所忽略的美麗,它是那么神秘迷人,那么充滿樂趣。數學之美無處不在,數學的理論無處不需。這是設計數學課帶給我們的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兩年來,我漸漸覺得自己懂得越來越少了。數學的思想究竟是怎么深刻的影響著人類文明進步,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其實我并沒有想得特別明白。”楊益民說,“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也在一直學習。我覺得作為教師不是為了把現成的東西交給學生,而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如果說學生可以基本掌握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那這個老師只能算一名合格的老師,而如果能讓學生,尤其是本來沒有興趣的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開始喜歡這門課,那這個老師便是一名優秀的老師。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始終致力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帶領學生探索并解開這大千世界背后隱藏的一個個令人驚嘆的數學模式和迷思。
實踐——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力
楊益民老師長期擔任我校建模課程的教學與競賽指導教師組負責人及教練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傾注了很多心血,有十多年的暑假都在忙于數學建模的組織教學與集訓。他指導的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與計算機應用競賽”北京賽區一、二等獎17個;大學生數學競賽獲北京市一、二等獎12個,并獲得組織優秀獎。這一個個獎項背后,既有他與學生們共同努力的汗水,又有他在實踐教學道路上留下的足跡。
回憶十年來的漫漫競賽路,楊益民也曾想過放棄。但一想到這些知識和參賽經歷能讓學生在今后的深造和工作上真正受益,他就堅持了十余年。
在最開始的時候,數學建模競賽只有很少老師負責,楊益民老師除了上培訓課,組織模擬競賽等教學工作外,大部分的后勤工作也是自己親力親為,大到租車借房子、借教室搬電腦,小到帶學生領飯卡領水票、打掃寢室和教室、安裝軟件等。
他盡職盡責地上好每一堂數學建模課,充滿熱情地指導著每一位參賽的學生。即使手骨折,在手術結束短暫休息后,便纏著繃帶繼續投入了數學建模的教學工作。
數學建模注重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在學習上,更體現在生活中,很多學生表示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剛剛參加完競賽的陽欣悅說:“楊老師總是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建模從開始到最后如何建立如何解析,從簡單的建模知識再讓我們去變通去鉆研。” 競賽不僅磨練了同學們的毅力,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促使大家真正體會到了團隊協作精神。
近幾年楊益民帶著年輕教師一起輔導學生,不斷給年輕教師傳授經驗,培養接班人,“楊老師在工作上十分認真負責,能吃苦,他非常理解和扶持年輕教師,自己承擔任務重的課程,放手讓年輕人去發展自己。”理學院的李裕梅老師說。
三尺講臺,三十載風雨。從教32年以來,楊益民始終兢兢業業。多年的教學生涯沒有磨滅他的執著,反而讓他越來越體會到自己身上承載的責任。他治學嚴謹,授課生動,教學效果突出,他是北京工商大學首批本科教學骨干教師,兩次榮獲北京工商大學優秀教師稱號,兩次榮獲北京工商大學本科教學優秀一等獎,并曾多次為全校青年教師做教學觀摩課。
如今的楊益民老師快到了退休的年紀,他說,當老師最大的幸福不是獲得多少榮譽,而是是否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多少學生在畢業后還記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