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4日,學生工作部勞動教育教研室前往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組織開展了“深耕厚植鄉村振興 體會勞動最光榮”勞動教育主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勞動教育主題實踐團師生8人深入樂亭縣,追尋紅色革命記憶,了解當地種植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現狀,感受十年來燕趙大地的發展變化,見證河北勞動人民跑出的鄉村振興加速度。
訪基地觀養殖,科學技術賦能現代農業
樂亭縣東南瀕臨渤海西岸,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其暖溫帶濱海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也非常適宜桃樹的生長。為進一步了解樂亭縣當地水產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情況,實踐團成員深入南海濱村,參觀當地水產養殖業與種植業基地。
近年來,樂亭縣一直積極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產業。“現在海參正處于夏眠期,不僅不吃、不動、硬得像塊小石頭……”海參養殖的李師傅從養殖池中撈起幾個渾身是刺的小海參,向實踐團師生詳細介紹了海參養殖的相關知識。近幾年,在水產專家的指導下,李師傅采取“海參+基圍蝦”的生態混養模式,在養殖圈里構建起食性互補食物鏈和微生態圈,既提高餌料利用率,又降低能耗和養殖成本,在提高養殖戶收入的同時,推動養殖業綠色發展。在此期間,同學們在李師傅的指導下,親身參與了為海參苗和基圍蝦喂食、清除養殖池渣草等勞作。
入桃園觀展品,經濟發展助推文化復興
為了更好地了解樂亭地區的特色種植產業,實踐團冒雨來到楊家捻村開展實地調研工作。作為遠近聞名的鮮桃之鄉,樂亭栽培桃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廣泛。楊家捻村作為當地桃樹種植的佼佼者,近年來一直大力發展反季節鮮桃種植產業。在走訪中,實踐團成員發現該村村民通過種植、售賣反季節桃子,獲得了豐厚的受益,更利用出桃前的半年空檔期,外出打工賺取額外收入。每家每戶前栽種的山楂樹既是優質的經濟作物,也是村民對未來紅火日子的美好期待。
在實地調研中,實踐團成員驚喜的發現,物資財富的快速增長讓這個小山村掀起了一場“文化復興”。村子不僅建立起極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長廊、荷花池垂釣園,更可貴的是建立了農博館。在不大的展廳中,古樸的耙子、石磨、木犁、鋤頭、扁擔、籮筐,這些看似“土到不能再土”農具,充滿著濃厚的鄉村特色和泥土氣息,向實踐團成員展示了當年村民生產生活實況,為過去和現代之間搭起了一座記憶的“橋梁”。村長許迎春向實踐團師生講道:“創立農博館,是希望在有限的空間里讓老物件煥發新生命,傳承鄉土味道,為后人留住鄉村記憶。更希望激勵后輩,像村里的老一輩學習,用辛勤的汗水澆筑出美好的生活。”
走故居憶先驅,紅色記憶點亮信仰之火
樂亭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同志的故鄉。實踐團一行來到李大釗紀念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李大釗同志生平事跡展、李大釗與中國共產黨創建展覽、李大釗紀念館碑林等。同學們在一件件珍貴史料、實物前駐足凝視,詳細了解李大釗同志的成長歷程,重溫李大釗同志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和堅持真理、不畏生死的精神境界。在深切緬懷先烈的同時,接受心靈洗禮,進一步點燃理想信念之火,汲取勇毅前行的奮進力量。
觀遺址悟精神,抗震救災彰顯不屈意志
在此次社會實踐結束前,實踐團一行來到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由5組13面墻體組成的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遺址以及一張張災后照片,向實踐團成員講述著唐山曾經的傷痛,也訴說著唐山人民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廣大軍民支持幫助下,從零開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壯麗詩篇。多難興邦,面對慘烈的自然災害,偉大的中國人民用勞動愈合傷疤,用雙手重建家園,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
暑期勞動教育專題社會實踐已成為我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品牌項目。學生工作部勞動教育教研室將利用暑假繼續推進勞動教育各項工作。著力強化家校協同,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假期開展“勞動不停歇”勞動實踐活動,確保勞動教育不斷線,著力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深入學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