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4日,2022年秋季學期第十講、第十一講致知學堂于線上開講,選課同學均按時聆聽講座。
11月22日,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研室主任王冬麗副教授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題,展開致知學堂第十講專題講座,詳細講述了為什么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內涵。
王冬麗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她還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工作的綱領,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集中體現。王冬麗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的畢業設計《萬花鏡》為例,表示美術作品要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她呼吁,我們要用時代的召喚引領學習,用我們的專業技能思考更好的成功之道。
王冬麗談到,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環境之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提出了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F階段的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走出了一條正確道路。王冬麗指出,現如今民族地區發展邁上新臺階,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她還提到,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聚居趨勢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局部地區反分裂形勢依然嚴峻,民族地區的現代化任重而道遠。圍繞“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王冬麗就此的提出的時代背景和深刻內涵兩個方面深入展開講述。她通過歷史和現實的鮮活事例進行講解分析,如北京胡同、元大都公園等,以此說明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這些厚重的歷史文化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對于各民族宗教信仰,王冬麗表示,我們要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積極了解革命歷史與民族團結的進步方針,大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近代以來中國各民族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共同犧牲、共同奮斗的光輝歷史,增強我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通過本次講座,同學們深入了解了國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1月24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教育學院副院長黨印副教授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開展了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以勞動教育促進全面發展”為題的講座。本次講座旨在讓學生們明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定義,對勞動教育的歷史有全面認識,為其在日后生活中用勞動完善自我、充實自我提供了一個準確的方向。
黨印著重分析了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五部分中人才教育的目標,提綱挈領地指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他指出,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是:著力構建勞動知識體系、積極推動勞動實踐鍛煉、堅持明確勞動價值取向。黨印帶領大家從近幾年國家方針的角度,了解到勞動教育成為熱門話題的政策因素,并分別從學界、業界、教育界三個視角闡明社會對于勞動教育的高度關注。由此,他得出“勞動教育不僅是政策的關注點,也是全社會的關注點”這一結論。同時他又點明了一個事實,即勞動教育并不是近幾年新的教育內容,并以相關權威文獻為例論證。
“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的勞動者,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毖芯匡@示,青少年的勞動觀念淡薄。黨印強調,開展勞動教育迫在眉睫,從現實邏輯出發,勞動教育可以改變不良現象。它事關立德樹人,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它事關強國富民,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實現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它事關治國理政,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從理論邏輯看,勞動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塑造作用。從歷史邏輯出發,沿承教勞結合的思想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勞動教育是踐行教勞結合方針的行動,也是教勞結合的延續、深化和提升。最后,他表示開展勞動教育的三種邏輯各有側重、互為補充,都以實現育人為終極目的。
黨印鼓勵新時代青年學子以勞促全,培養勞動能力,提升勞動意識。要掌握勞動科學知識,培養良好勞動習慣;要強化服務性勞動,發揚奉獻精神;要重視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運用,提高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動手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物化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