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你好。未見你的留名,只好這樣稱呼。你的郵件被學校郵件系統屏蔽,是被手工恢復出來的。因為最近比較忙,所以回復較晚,請諒解。”楊老師的郵件回復中條理清晰、語言平實,也讓記者感受到了嚴謹和踏實。 楊彪副教授,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主講“高分子化學”,“設計性高化實驗”等本科課程,承擔研究生“聚合物表面與界面”,“儀器原理與實踐”等課程。榮獲學校2014年本科教學優秀獎一等獎。 楊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課上課下與學生的廣泛互動交流,為學生營造全方位獲取知識的立體環境。他充分利用學校的BB網絡資源平臺,建立了網上課程資源庫,其中包括中英文參考書、試題庫、習題指導、電子教案等。并將上課內容錄音,上傳到BB系統,供同學課后復習參考。此外,在授課年級建立課程QQ群,與同學及時溝通交流,討論高分子化學相關問題。有的同學愛刷夜,可能快夜里12點了,還會在QQ上提點問題,只要楊老師在線總能及時得到回復。雖然現在課程結束了,但是QQ群仍是大家經常光顧的交流平臺。 好老師,嚴慈相濟 在楊老師眼中一個好的大學老師就要“嚴慈相濟”:“在材料系,教學上我是出了名的嚴格要求,雖然嚴格,但學生們還是理解和支持的,在課下我們相處的也很融洽,既是老師又是朋友”。學生劉威告訴記者:“楊老師平時人真是特別好,每次在路上或者食堂遇見的時候都會和我們一起聊聊天,當然更多的是如何學習好,囑咐我們平時好好學習高化,其他科目也要從平時就認真學習。他對于課業極其嚴格一絲不茍,我們的每一次作業他都會認真批改,同學缺了幾次作業、缺了幾次課一清二楚。個別同學多次督促提醒仍沒效果,按照學校規定被取消了考試資格。” 教育要育人也要娛人。楊老師上課很注重課堂紀律,要求嚴格。為提醒大家該收心上課,楊老師會讓同學們在上課鈴響時喊“起立”、“老師好”。但是課下的“彪哥”卻是極其隨和的,“師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師者要盡職盡責教好,學生要盡心盡力學好,課上是師生,課下是朋友。要分清場合,不能錯位。”這是楊老師對師生關系的解釋。“在我們班級高分子化學課的QQ群里,老師經常和大家聊天。大家都知道楊老師很喜歡憨豆先生,他的頭像就是憨豆先生的圖片,我們都說他和憨豆先生長得很像,其實更多的是說楊老師的樂觀豁達的性格跟憨豆先生很像。”學生聶筱倩說。 明師,鼓勵實踐 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做了半年的訪問學者,楊老師感觸頗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國外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非常強烈,尤其表現在科研和一些集體活動上,很有個性和自己的想法。另外,國外學生的刻苦程度更要明顯高于國內。“這與‘寬進嚴出’的制度有關系,這門課過不了,你是要掏學費重修的,這也促使學生全力學習。”楊老師笑著說。 鑒于國內的學生缺少自信和主動意識,楊老師經常鼓勵學生們去展示自己,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提議他們建立科研興趣小組,由我提供支持和指導,參與我的自然基金的部分工作,大家很踴躍。期間查閱了很多資料,組織了多次討論,督促他們展示自己的個性一面。”這一做法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望,由最初的懵懂,到被逼無奈去做,再到主動求索。促使他們在實踐與辯論中找到自己的長處并以此經常激勵自己,培養積極的“正能量”。本學期的專業課學習中,有好幾個楊老師的學生都說:“現在專業課上講的東西,去年科研小組就已經接觸過了,學起來感覺好輕松。” “學習重要的不是你記住了多少公式,而是你碰到問題知道用哪個公式,知道該怎么去做,也就是知識的運用能力”,楊老師主張“學以致用”,對于同學們提出的“課上能聽懂,課下再回顧、做習題就不會了”的問題,楊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這其實是一個知識運用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孤立的對待某一知識點,不能融會貫通造成的”。于是,課上每每遇到相通的知識點,楊老師都會有意地前后對照,提醒同學注意之間的差別,建立起系統的知識架構。 認真細心,幸福為師 “楊彪老師為人正直,熱愛學生,對待教學工作一絲不茍,承擔學院和專業的公共工作都是親力親為,從來不叫苦叫累,實驗室儀器壞了,他自己動手維修,為學院節約經費。平時對自己嚴格要求,熱心幫助他人,為人師表,積極向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是楊老師的同事溫變英老師的評價,也是作為同行,對另一位教師的肯定和贊揚。 楊老師特別注重細節,強調“過程培養”,在每個教學環節做到有實效。“高分子化學”知識點繁雜,頭緒容易亂。對于“如何指揮學生的學習思路”,楊老師有自己的辦法:“我一般都是通過節奏的調整和實例來喚起和保持學生的興趣,人在聽講時最長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在20分鐘左右,所以一節課中我會用幾個實例來將內容分成不同的段落,使學生興奮的思緒得以保持。有時也會簡短的和他們談到時事或分享自己的心得,他們會有很熱烈的反應,這樣課堂的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談到自己的教學成績,楊老師很謙虛:“我所做的并不是什么新的方法,其他老師有很多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去學習和采納,我能做到的是盡量精心設計講課環節,保持自己的興奮性同時也感染學生。老師不是萬能的,學習是互動的過程,雙方有積極的反饋,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老師和同學們是一樣刻苦的,周六日你們在自習室,我大部分在辦公室和實驗室。”這是采訪過程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話,沒有更多的談到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成果,楊老師講的最多的就是他的學生,“雖然我自己的科研可能和講授的學科基礎課程并無直接的關系,但是和學生分享科研的經歷和心得是我的一大樂事,這會激發他們對高分子材料學科的興趣,會促進教學。” 不論是楊老師本人還是楊老師的學生、同事,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最多的也是楊老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學識亦師亦友的關系。學生劉威說:“彪哥在做實驗的時候會提前為我們準備實驗手套。”細微的小事被學生深深的記在心中,溫暖著學生的心。 作為老師最大的收獲,莫過于自己的付出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張揚的青春同樣感染著我,也帶給我快樂和滿足。”回憶多年教學的難忘經歷,楊老師不禁面帶微笑:“記得十幾年前我剛開始教書時,學生私底下會稱呼我‘彪哥’,現在都要成‘彪叔’了”。 2013年學生畢業季,學院給學生們頒發畢業證書,有幾位楊老師的學生專門在臺下和其他同學換好位置,就是為了到臺上時能讓楊老師頒發證書,扶正流蘇。楊老師當時在QQ上的留言代表了他的心情和濃濃的期許:“此情此景令我甚為感動和滿足!看著他們像小鳥一樣歡快的飛向四面八方,心中充滿祝福和無奈的不舍。今天是畢業典禮,愿寶貝們,沉穩、睿智的生活、工作!你們由池塘游入大海了!” 對于如何做一個好的大學老師,楊彪老師有著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對講的課程負責,也就是通曉相關知識,能夠旁征博引;講課要有激情,有技巧,能“感動”自己才能感染學生;要有人格魅力,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就是對學生負責。作為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優秀,與他們的互動要鼓勵和鞭策并重,對學生的評價堅持公平、公正。” “老師”代表了對傳授知識和垂范做人的尊崇,在教師崗位上的每一年,楊彪都盡力完成好這一角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高分子化學”這門學科基礎課給人印象“呆板”,高深又不易懂,但從楊老師的言談話語中,自然流露出的卻是平易近人的態度,平實中的激揚,以及強烈的教師責任感和為人師者對學生濃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