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1月11日,第七講、八講致知學堂在良鄉主校區開講,講座同時以直播形式在阜成路校區開展,選課的同學們均按時到場聆聽講座。
11月10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黨印以“勞動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為題,闡述了新時代大學生增強勞動意識、提高勞動能力的重大意義和現實價值。黨印副教授圍繞勞動教育為何成為熱點、開展勞動教育的三重邏輯、大學生為何要強化勞動教育以及學子如何參與勞動教育四個方面詳細講述了勞動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的關系。黨印指出,當今社會,勞動教育逐漸成為熱點,大學生也應該對勞動教育有自己的學習和感悟。
在講座中,黨印闡明開展勞動教育的三重邏輯。第一重是現實邏輯,我們需要改變勞動在教育上被忽視的問題。黨印舉例,由于勞動教育的缺失,如今有部分青少年時常怠于勞動,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導致在青少年群體中出現“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實際現象。第二重是理論邏輯,即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勞動教育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具有引導作用。重視勞動教育,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推動個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當代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的正確道路。第三重是最具說服力的歷史邏輯,黨印指出,我們要沿承教勞結合的思想,而勞動教育是踐行教勞結合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教勞結合的延續、深化與升華。黨印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從古到今教勞結合的演變歷程。黨印指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分別是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和勞動價值觀;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為生產勞動、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要場域包括家庭、學校、社會。黨印認為教勞結合是一種貫通古今的教育方式,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就是深化教育的重要舉措。
黨印分別從個人習慣、對待勞動人民的態度與情感、服務社會的意愿、建設社會主義四個方面闡述了大學生忽視勞動教育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并提出大學生加強勞動教育的“三個事關”——事關立德樹人,事關強國富民,事關治國理政。他強調,開展勞動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的必由之路,勞動教育也更能使中國青年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扶自直,闊步前行。黨印提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總目標是要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質。同學們應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具備必要的勞動能力、提振勞動精神,養成良好勞動習慣。
11月11日,保利科技有限公司經濟師、原北京市僑聯泰國歸僑聯誼會會長石蘇蘇以“精忠報國的華僑兵”為題開展專題講座,為同學們講述了華僑兵前輩們的光榮事跡。石蘇蘇認為海外華僑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他們雖身居異域,但依舊心系祖國。在抗日戰爭中,海外華僑們不約而同地將個人命運與民族解放和國家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懷揣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同祖國人民一道共赴國難, 并資助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援祖國,在國難當頭時不畏強權,救國于危難時刻。不僅如此,海外華僑們在僑居國還開展抗日宣傳和募捐活動支持國內人民抗日斗爭。
石蘇蘇分享了包括她的父親賴石昂在內的三位泰國華僑在受到抗日戰爭的宣傳影響后,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毅然回國參與抗日一線,決心為祖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的經歷。在歸國后的艱苦抗爭中,他們經受了敵人的百般折磨、刁難,但他們心中救國、愛國的信念卻從未動搖。石蘇蘇特別提到,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兄弟黨或僑黨組織都曾在抗日戰爭中安排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抗戰募集物資,其中泰國華僑進步組織和菲律賓華僑回國參戰人數就有數百人之多,在他們之中,有些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而有些幸存的人在戰后繼續將自己奉獻在祖國的建設事業當中。
石蘇蘇總結華僑戰士們身上共同的閃光點——愛國。不論是“富貴于我如浮云”的新四軍士兵、泰國歸僑陳子谷,放棄富裕生活走向槍林彈雨的赤子張雁,還是還是兼顧抗日斗爭宣傳工作的《挺進報》社長、緬甸僑生馬仲凡,他們把爭取祖國、民族的利益視作自己的責任,把精忠報國的思想作為人生的指南。“正是先輩們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才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換來了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石蘇蘇說道,“希望我們繼承和弘揚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不辜負前輩的希望!”華僑兵們對祖國的熱愛從未改變,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們更應該秉持對祖國的忠誠和愛戴,學習前輩們不畏艱險、舍己為國的革命精神,勇擔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