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第二屆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研討會(2022)在我校舉辦。本屆研討會由經濟研究雜志社、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和香樟經濟學術平臺主辦。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40余家單位逾千名師生參加。會議開幕式由經濟學院院長倪國華主持。
開幕式上,校黨委書記黃先開致辭。他在致辭中對各位參會的專家和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他指出,2022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黨的二十大也即將召開。當下研討引領時代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恰逢《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發行,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經濟發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科學指南,也是現代經濟學思想與理論研究的根本遵循。黃先開呼吁經濟學者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立足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歷程,在思想和理論上不斷創新,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黃先開表示,北京工商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批準創辦的第一所商科學校,傳承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與商科血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深耕家國情懷,開拓創新,走在前列,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用經濟學科是學校的優勢學科,多年來聚焦數字經濟、新發展格局、財稅體制改革、普惠金融、數字金融、“一帶一路”等重大問題,主動服務國家、區域和行業發展,為國家相關規劃政策制定及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黃先開書記預祝本屆研討會取得豐碩成果,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前行方向的盛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研究》主編黃群慧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黃群慧表示,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的自主知識體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以中國經濟學教材、手冊、年鑒建設等學科基礎項目為抓手,將習近平經濟思想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經濟學科體系建設中,以重大的理論和經濟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將學理化的闡釋和學術化的表達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經濟學學術體系創新的核心要求,不斷創新完善學術理論體系、研究組織體系、平臺支撐體系、評價考核體系,推進中國經濟學學術體系的發展,以推進政治話語的學理化、學術化、大眾化,中國話語的國際化為基本的要求,用習近平經濟思想統領中國特色經濟學的話語體系建設。《經濟研究》期刊主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強調對我國重大現實問題的理論研究。黃群慧指出,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我們當代經濟學人的重大使命,也是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研討會創辦的宗旨意義所在,希望研討會能夠為探討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搭建平臺,為建構中國經濟學的自主知識體系做出貢獻。
主旨演講環節,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秘書長蔡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善同,山西大學校長黃桂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洪俊杰,我校副校長龔六堂,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彥斌分別作主旨演講,圍繞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成就及現實問題進行深度的思想與理論探討。該環節由《經濟研究》編輯部主任金成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副主任譚松濤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蔡昉作了題為《創新與共享相結合的經濟學思考》的主旨演講。他分享了學習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思考與感悟,認為其突破難點在于如何把政治理念、政策部署轉變為學術語言、學術概念,以深刻領悟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精髓與根本。他提到,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是驅動力,共享是發展目的,探討兩者的有機統一和作用關系是當前緊迫的時代課題。基于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他提出發展創新要破解“生產率悖論”,而實現共享需破除“涓流效應”誤區,并圍繞該觀點隱含的經濟學背景、概念與理論展開論述。蔡昉認為,市場供需兩側均有諸多空間推動改革,同時有利于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包括提高潛在增長率、居民收入和消費、社會保護、社會共濟和社會福利,應通過初次分配、再分配與第三次分配手段,積極推進將理念兌現為改革紅利,以促進資源再分配,提升社會福利最大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善同的演講題目為《如何講好區域發展的中國故事》。她指出,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型經濟體在短時間內取得奇跡般的發展成就,研究其中的經驗和規律具有世界意義和歷史意義,中國區域發展的典型事實為新的理論、方法和政策的產生提供了沃土。她從發展水平、發展差距、集聚程度、產業分工的專業化和同構等維度解讀了中國區域發展的特征,進而闡釋中國區域戰略與政策在市場化變革、國際化探索和自主性構建三種力量作用下的演變過程及演進目標,并在探究中國區域政策作用機制的基礎上提出隨著中國步入新發展階段,健康的區域發展格局和經濟體系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山西大學校長黃桂田指出,1992年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以來至2022年的30年中,中國經濟盡管受到過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的二次沖擊,但保持了高速增長,形成了更全面更強大的供應鏈和產業鏈。但2018年來中美貿易及國際局勢的變化、新冠疫情等全面、深刻的沖擊,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發生變化,經濟發展基調開啟從“發展”到“穩、保”的轉變。常態化政策目標及政策手段無法滿足當前短期經濟政策目標。協調長短期政策目標至關重要,需要制定精細化政策研究。現有的政策主張和研究仍較多沿用過去的宏觀政策研究角度,中國經濟學者在政策研究著力點需考慮經濟發展基調變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洪俊杰以《數字化背景下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與思考》為題作了主旨演講。他提出,數字經濟有典型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具備明顯的先發優勢;具有信息引領、開放融合、泛在普惠,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等特征;面臨著解決數字鴻溝和認知鴻溝的問題;我國數字產業化,消費互聯網處于一定領先地位,而產業數字化、產業互聯網潛力待發。數字貿易是新領域、新優勢,目前中國跨境電商平臺表現出較明顯的優勢,對傳統貿易產生了替代效應、創造效應和賦能效應,開放型的全球數字貿易平臺有利于促進數字貿易的發展,但數字貿易在數據本地存儲和跨境流動兩個方面面臨著一定約束。關于數字開放,他結合國際貿易關系和國際規則演化背景,分析數字領域開放中的分歧與共識,并提出落實好RCEP,對標CPTPP,建立數字自貿區;進一步夯實立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貿易;完善包容性、普惠性數字規則;加強理論、方法和政策研究等措施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彥斌作了題為《<道德經>與兼顧短期長期的宏觀調控思想》的主旨演講。他闡述了融通古今中外各類資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緊要性,提到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從宏觀調控定位、宏觀調控的目標與目的、宏觀調控中治理與規則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宏觀調控理論構建、預期管理與政策可信度六方面詳細分析了中華民族思想瑰寶《道德經》與宏觀調控理論的內在兼容一致。他提出了兼顧短期和長期的“三策合一”理論,嘗試化解宏觀經濟學無法形成統一理論框架的難題,促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邏輯。
我校副校長龔六堂以《構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為題演講。他強調,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首先要扎根中國大地,要加強經濟史方面的研究。他從宏觀經濟學的誕生談起,梳理宏觀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強調立足中國實踐做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性。通過我國行政區劃調整來闡述資源在空間上的再配置問題,分享了相關研究成果。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開始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通過優化既有資源在不同效率部門間的配置,可使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效率大幅增加;行政區劃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大的空間;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未來仍然可以繼續發揮行政區劃調整這一制度優勢;應由優化資源配置引領經濟高質量增長,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下午,研討會8個分論壇以線上形式開展論文匯報與討論。分論壇邀請《經濟研究》編輯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德國哥廷根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學者擔任主持人和點評人。研討會征集到境內外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學者的110篇論文,經專家評選,其中33篇論文入選會議。分會場主題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的思想與理論貢獻、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與政策、數字經濟、市場改革與企業發展、經濟思想史等。逾千名學者、師生線上參加分論壇,聽取論文匯報并參與討論,共同交流學術思想。
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研討會自2021年創辦,每年舉辦一屆,由我校國際經管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電商與物流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輪流承辦。研討會圍繞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方面的重大問題,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展開學術探討與交流,努力打造成為代表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研究高端水平、推動中國經濟學思想與理論發展的學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