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琳,女,漢族,198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山西省陽泉市人,現任食品與健康學院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同時擔任本科生班主任。主要從事食品加工過程中小分子危害物質的快速檢測及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發表SCI學術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級項目4項,入選國家優青、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
劉慧琳教授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踏踏實實教書育人,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秉承“學生無小事,育人于細節”的原則,愛崗敬業,踐行了“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之風。
細節育人,潤物無聲
在教學中,劉慧琳將新的教學理念、科研實踐經驗等融入課程教學之中,積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作為2018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182班班主任,她秉承“學生無小事,育人于細節”的原則,利用課余及周末,實施“一對一,點到面”的培養計劃,將學生工作落實到每一位學生。
劉慧琳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指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多名碩士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2名碩士研究生獲評北京市優秀畢業生,1名本科生獲評學校優秀本科生畢業論文以及優秀畢業生。對于國際留學生,她更是加倍關心,對他們的科研學業進行答疑指導,幫助其更好的融入并適應新環境。劉慧琳不僅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還踐行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真理,時常教導學生學問之前先做人,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她積極向經驗豐富的前輩教授學習,參加本科生《食品科學原理》(雙語)《食品安全》及《免疫學原理及應用》等課程教學內容綜合改革與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她還抓住機會積極進修學習,多次參與校內助力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專題講座,并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理學院食品系進行訪學。
劉慧琳潛心教學,主動放棄周末休息時間,日出而出,日落仍作,并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創新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最終達到“教”與“育”的雙豐收,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一精神內涵。
珍惜光陰,上下求索
劉慧琳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手段,在承擔大量教學工作的同時,努力保持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與業務水平,目前已發表SCI學術論文50余篇,包括ESI熱點論文1篇,高被引論文2篇。主持國家級項目4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2018和2019年連續兩年獲評學校科研先進個人。
劉慧琳對重金屬、生物危害物、農獸藥殘留等食品安全檢測及控制方面的研究有著滿腔的熱忱。針對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特異性、穩定性、重現性差的技術瓶頸,她反復研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升了食品加工過程的安全性。隨著對食品安全檢測及控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劉慧琳已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0.7。劉慧琳還針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特異性、穩定性、重現性差的技術瓶頸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創建了仿生抗體吸附-解析雙向識別體系,成功實現小分子分析物有效控制釋放,從而降低分析成本,一分鐘可以檢測上百個樣品,助力了仿生免疫分析技術的推廣及應用。
她積極參與學校、學院及系里的相關工作,在功能性食品配料團隊中指導并培養新進教師盡快熟悉業務,參與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評估,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一流學科以及食品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專業的建設作出貢獻。
社會服務,大愛無疆
教學科研工作之余,劉慧琳積極參與引智幫扶、精準扶貧工作,親赴對口幫扶單位房山區石樓鎮二站村開展幫扶工作,進一步了解二站村的實際需求,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蛋白桑茶葉進行品質鑒定及質量研究。在教育扶貧和支援合作中為二站村茶葉產業發展貢獻著力量,助力二站村早日脫貧。
劉慧琳教授以滿腔的熱忱、廣博的知識、敬業的精神、嚴謹的態度詮釋著“師者”的內涵,傳道授業,潤物無聲,用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