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學們奔走在一場場招聘會上行色匆匆時,當同學們在就業壓力面前輕松面對時,當同學們揮舞著企業的錄取通知書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時,讓我們自然會想起這樣的一支團隊:他們聯系了大量的企業,發布了大量的信息,組織了大量的招聘會,想盡了大量的辦法,幫助了大量的同學,解決了大量的就業難題,使我校應屆生就業率穩步提高,達到94.96%,比北京市平均就業率高出一個百分點,這就是我校就業指導中心。
很多時候我們老輩的人都在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的,正是有了這樣的一支團隊,正是因為他們創造了大量的“大量”,所以我校近幾年來的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步提高。那么究竟他們是如何解決就業難題,如何完成就業工作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日前走進了位于我校東區就業指導中心楊林主任的辦公室。
楊主任從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兩方面對我校2007年的就業情況做了介紹。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止,我校本科畢業生3093人中,升學人數217人,占本科畢業生人數的7%;出國留學83人,占本科畢業生人數的2.7%;簽訂三方協議1408人,占本科畢業生人數的45.52%;其中到北京郊區任“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助理”65人,參加團中央組織的志愿服務西部計劃2人,參加北京支教5人,其他形式就業1221人,占本科就業人數的39.48%,總就業率為94.96%。研究生就業率為86.15%:其中升學比例為2.7%,簽訂三方協議比例為78.65%,其他形式就業人數占研究生總人數4.8%。在全校幾十個專業中,工商管理、工業設計、旅游管理、自動化和英語五個專業的就業率達到了100%,另外機械自動化、廣告學、信息工程、法學、藝術設計等幾個專業的就業率也都超過了98%??偟膩碚f,2007年的就業率相對2006年基本持平,簽約率高于06年。楊主任談到,畢業生通過學校和院系組織的招聘會或就業信息找到工作的比例較大。每年通過學校的企業崗位一萬多個,平均每個同學有三個崗位的選擇,信息量可以說還是相當大的,所以希望同學們擺正就業心態,積極就業。楊主任提醒,由于奧運會的召開,今年的招聘工作截止到4月底,比往年都提前近兩個月。對于外地同學而言能不能留京問題到4月底已基本確定。由于進京指標的不斷降低,外加上北京周邊地區名牌大學學生擠京,所以留京對于外地生而言成為很大的難題。還是要呼吁同學們認清形勢,盡量選擇外地就業,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楊主任談到,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量很大,學校充分認識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已經把就業工作納入學校和各院系工作的重點。就業指導中心嚴格按照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在就業工作中提出的“一、三、四”精神認真落實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學校領導對就業工作非常重視,多次親臨招聘會現場指導,主管校領導還多次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就業工作的研討,親自對就業生進行就業動員和指導。主動執行“三到位”政策:機構人員到位,場地到位,經費到位。為保證就業工作順利進行,今年3月學校又給就業指導中心提供了寬敞的辦公用房,為組織學生就業咨詢、整理就業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四化建設”是就業指導中心一直在工作中遵循的原則和做好就業工作的根本保證。一、就業工作隊伍的專業化建設。二、就業工作信息化管理。現在學校有了自己的就業網站,同學們可以通過網站進行信息查詢、網上求職等。學校給各學院設立了短信平臺,可以通過短信發布大量就業信息,做到發布及時,覆蓋率廣。學校每年還舉辦兩次大型招聘會。三、就業指導的全程化。隨著社會就業形勢的變化,就業并不再只是針對大四學生的專屬名詞,楊主任提到,我校自入學就要開始對學生進行就業形勢教育,同時要引導大二大三同學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督促同學們從一開始就要樹立就業意識,明確學習目標和努力方向。就業工作宣傳月、就業指導講座、就業信息咨詢,學校為同學們開辟了一條就業工作的綠色通道。四、就業工作的全員化。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就是社會上關注的焦點問題。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談到就業工作的感受,楊主任坦言道:就業工作是學校和同學們的大事,疏忽不得。就業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每年光是蓋章就要蓋近兩萬多個。尤其是在人手緊張的時候,學生隨時來咨詢、簽約。有幾次都是夜里十點多老師們臨時從家里趕來給學生簽約蓋章。
要進一步做好學校就業工作,就業指導中心就要進一步發展。楊主任談到中心正在完善就業網站建設,計劃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大信息量,希望實現網絡課堂,并通過學校外網顯示,有利于與企業交換信息。針對中心就業工作研究人員的欠缺,楊主任希望有機會能夠與學校商學院聯合,進行就業指導中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
2008年的就業工作中的第一個大型校園招聘會已經結束了。目前我校部分應屆畢業生已經簽訂了三方協議。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們也繼續在的忙碌中不斷探索:如何克服嚴峻的就業現狀,如何平衡地區就業,如何完善就業工作,如何引導畢業生成功就業……
2007年掠過了最后一抹余暉,2008年的曙光已經照亮了前程。就業依然是我們始終關注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