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華,女,主任編輯,新華社財經新聞專線副總監,1994年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進入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工作,負責經貿信息產品的采編策劃工作,因業績突出被推選為新聞信息中心好稿評委。2001年在新華社國內部經濟編輯室工作,2003年底,被聘為新華社財經新聞專線副總監,是新華社首批被聘任的終審發稿人。2006年3月獲《財經》雜志獎學金,在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時任主任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學習三個月。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獲中新基金總理獎學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并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白色的羽絨服,淡粉的毛衣,淺灰的長褲,精致的眼鏡,輕輕的話音,出現在記者眼前的常曉華校友,給人一種安靜、恬淡的感覺。待彼此坐定后,常曉華端起一杯咖啡,緩緩地向我們講述起她的工作,她的家庭和她的母校。
我的工作以分鐘為單位
1994年,常曉華碩士畢業,來到了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工作。轉眼16年過去了,常曉華憑借著自己突出的業績和不懈的努力做到了財經新聞專線副總監、新華社首批終審發稿人。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財經新聞專線是新華社通稿報道的重要業務部門,負責新華社國內、國際、對外所有的關于經濟和財經的報道,國內包括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幾乎所有的國家級及省市級新聞媒體都是它的用戶,報道極具影響力。
說到每天的工作安排,常曉華校友的時間可是全都排得滿滿當當的。“新華社要求24小時發稿,一上班就要進入高效率的工作。我一般早晨8點鐘到單位,8點半要開我們部里的匯報會,匯總分社的經濟報道情況,確定并匯報一天的重點選題,溝通新聞信息情況。”9點鐘開完會后,常曉華要處理分社的各種稿件,一直到10點半。“10點半我要開總編室的匯報會,匯報各個部門的情況和選題計劃,以及對分社的指導建議和意見;11點匯報會結束后我會繼續處理稿件。”上午的忙碌工作結束后,下午,新華社就進入了發稿的高峰期,常曉華和同事們的休息時間也被壓縮得很短,“有時候大家工作累了可能會到工作室旁邊的咖啡廳休息一會兒喝杯咖啡,待上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然后就要馬上回去繼續工作。” 而在像“股市快訊”這類時效性很強的稿子的發稿時段里,“都是需要稿子來了就發,所以我們的工作都是以分鐘為單位的。”正是這樣忙碌而高效的工作狀態,讓常曉華形成了果斷、迅速處理問題的干練風格。
成功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近幾年,常曉華校友獲得了不少獎。2006年,常曉華獲得第八屆“財經”雜志獎學金;2007年,常曉華獲得“中(中國)新(新加坡)基金總理獎學金”,憑借自己的實力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作為中國僅有的三名外派學習人員之一,與世界各地的商界精英一起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聆聽世界頂級經濟學家的授課。另外,她的作品還獲得過北京新聞學會“商貿好新聞”的嘉獎。
當我們問她是否覺得自己是“成功的職業女性”?常曉華校友依然表現出她那謙虛內斂的性格,“成功談不上,要說專業或者職業還可以”?;貞浧疬@么多年的職業生涯,常曉華校友感慨道:“這么多年的工作,給我帶來了很多收獲和快樂。我采訪過的人和事,上到國家總理,下到平民百姓;從經濟發達省份或地區,如上海、廣州,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如西藏、云南;從經濟行業領軍人物,到跨國公司的CEO、國企老總。在這些的采訪中,我收獲很大,受益匪淺。”邊說著,常曉華校友端起咖啡,認真地說道:“其實每個人對于成功定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而我認為,成功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感覺很充實、很快樂。從這一點來說,我對自己還是滿意的。因為我更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生活感悟的增加。”
有了美滿的家庭才沒有缺憾
面前的常曉華校友,姣好的身材,得體的打扮,精致的淡妝烘托出五官的柔美,伴隨著交談時輕柔的聲音,讓我們不由得猜想,這位在職場上干練果敢的副總監,在家庭中應該也是一位溫柔體貼的賢妻良母吧。我們問她,平日里工作這么忙,您是怎么協調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呢?常曉華校友提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觀點——Balance原則。 “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MBA的時候,老師曾經講課的一個場景,讓我現在都記憶猶新,他就講到一個詞‘Balance’,中文的意思也就是‘平衡’,我覺得這個詞就很好地解釋了一個職業女性如何把事業和家庭都兼顧到,如何把握好這個度的問題。”工作中,常曉華竭盡全力、提高效率,干練而自信;而生活中,她卻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陪陪孩子。“我兒子已經12歲了。所以雖然我比較忙,但是我在自己休假的時候,還是會帶她去享受一下祖國的大好山河。他現在上六年級,也是最關鍵的時候,我也盡量的多抽出一些時間,督促他的學習。”最后,常曉華校友還補充道:“事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對于一個女性來說,無論事業上有多么的成功,只有擁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才算沒有缺憾。”
母校予我,我予母校
談起母校,常曉華校友的眼中閃起了亮光,隨著她輕柔的聲音,記者仿佛感受到了她對母校那份深深的熱愛。“記得那時母校(北京商學院)很小,操場也很小、但食堂特別好、挺溫馨的,感覺像自己的家一樣,同學們經常在一起活動,彼此探討理想,憧憬未來,感悟生活。有時候大家一起去玉淵潭公園郊游,冬天打打雪仗,特別美好,現在想起來都歷歷在目。”
除了對在母校生活的點滴回憶,常曉華校友還表達了她對母校老師的深深感激,“當時商學院院長賀名侖教授,也是我研究生的導師,對我的影響很大,他的為人處世,還有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都令人崇拜,導師和師母對我們都特別得好。”在對恩師表達了感激之情后,常曉華校友還補充到:“我覺得工商大學的畢業生各方面素質都挺高的。如果說工商大學的學生和一些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有什么不同的話,我想應該是,工商大學的老師教給學生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讓學生能夠更加踏踏實實地做好一點一滴。”
采訪結束后,常曉華校友還和記者分享了她在國外求學時的精彩照片。在這照片里,記者不僅看到了一名職業女性對知識與能力的追求,也看到了一名年輕女性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十六年路途漫漫,見證了常曉華校友從一名普通的研究生到財經專線領軍人的成長歷程。
最后,常曉華校友又一次向我們表達了她對母校的感激之情:“母校給予我太多,作為一個記者,我希望今后能為母校多做一些宣傳工作。”
記者手記:
一個半小時的采訪,給記者留下的整體感覺是輕松愉快。常曉華校友很健談,在她平和而溫柔的語氣中,記者能夠感受到一個成熟女性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坦然和從容。
回首走過的這十六年職業之路,常曉華校友始終掛在嘴邊的形容詞便是“充實而快樂”,在她的心中,對于成功有著特殊的定義:“成功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正是這種淡定從容的心態與價值觀,讓記者在彼此的交談中,感受到她身上散發出的濃濃的書卷才情以及身上所包含的厚重的生活閱歷。
很榮幸,能夠近距離地采訪常曉華校友,從她的身上,記者感受到了一個知性女記者的魅力;在輕松愉快的交談中,記者也體會到了一位職業女性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精彩對白:
1、記者:在國外的這一年中,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呢?
常曉華: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你看到的是一個國際化的視野,給我的經濟新聞報道給我的是一個國際化的思維方式。你要考慮到,如何用國外的思維方式,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說中國呢?我的班級里的同學是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有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所以我再看一個經濟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完完全全是從我們中國的角度來看,包括我們的授課老師也都是從不同國家來的,所以他再跟你說一個問題的時候,他就會給你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不同的思維方法,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視野。
2、記者: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夢想著能夠出國,您有沒有想對他們說的呢?
常曉華:我覺得如果要出國的話,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國外也有他好的地方,也有他不好的地方。比如對于我來說,我只是把到國外去當作是我充電的過程,當作一種經歷?,F在有些學生為了出去不惜一切代價,我覺得沒有必要?,F在在國外大學里面上課,每個教授都會討論中國,現在的經濟重心已經開始移向中國了。如果去國外是為了增加自己的閱歷,多學一點東西,把他當作是提高自己的素質的手段,那么可以。而且去國外工作會很難,他們的生活壓力會很大,他們很難融入到國外的社會。其實國內也有很多就業機會的。據我所知,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就業形勢也不是很好。所以要出國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你是為了什么,不要盲目出國。
3、記者:現在我們北京工商大學的新聞系也是經濟新聞方向的新聞,我們覺得您的工作經歷跟我們的專業是非常對口的,那么您覺得,我們要要從那些方面來充實自己的?
常曉華: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你的專業知識,專業基礎一定要打好,比如說一些專業術語。第二呢還要多看一些經濟類的報紙雜志,這樣才能夠跟現實聯系起來,把專業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要了解目前經濟的熱點、難點,現在發生的重大的經濟政策、經濟事件。第三點呢我覺得就是要外語基礎,剛才提到了經濟生活全球化,比如說國際報道的話,都要專門去看國外的新聞文章尋找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