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校友會和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系共同完成了《北京工商大學校友風采錄》(第四輯)的采寫編輯工作。該項目自2015年4月啟動,由2013級新聞專業學生利用暑假對全球各地的81位校友進行了采訪,新聞專業教師對稿件進行指導和修改,并由校友、各學院、學報編輯、編委等校對編審。近期,文稿將陸續刊登在校園網,敬請關注。
彭建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資部高級投資專家,現擔任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銀行中國職工協會主席。1980年入學,畢業后留在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輕工業學院)自控系任教;1996年獲得了美國喬治梅森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碩士學位,并于該年加入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996-2007年,在IMF的技術部門工作;2007年至今,任職于IMF投資部?,F協助學?;I建北京工商大學北美校友會。
物質貧乏精神充實的校園生活
1980年是高考恢復后的第三年,全國各地的學生都對大學充滿著憧憬與向往。16歲的彭建華在當年僅僅4%錄取率的背景下考入了北京輕工業學院。由于浙江的考生分數都比較高,競爭相對激烈,所以能考上大學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80年代的北京還遠遠不及南方的發展速度快,生活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初入北京的彭建華不僅要趕快適應寒冷的環境,還要接受生活條件的變化。他回憶道:“窩頭、玉米是家常便飯,走在街上也很難見到一家餐館。”當時學校自動化專業正值第一屆招生,很多設備都在創建籌備中,還在摸索階段,只能分為幾個小班上課,沒有那么多教室可換。然而,彭建華卻用“豐富多彩”來形容這四年的生活。
那幾年,學校想要招到老師很不容易,北京輕工業學院的老師卻用自己的熱情感染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說起大學時期最珍貴的事情,彭建華首先回憶起了師生情誼:“那時,老師也住在學校,對學生付出了很多心血。日日夜夜的備課、講課,那種熱情真的很讓人感動!學生與老師不僅是師生情誼,更多的像是親人。”直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每每回國看望這些老師,彭建華還總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記起每個老師的名字。“不同于現在大學上課的模式,學生上完課幾乎都走了。當時的課堂就像一個小家庭,晚自習在小班教室里,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學習,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懷念。”。
彭建華在大學時學習非常努力,經常參加數學競賽,取得過第一名的好成績,也得到過很多獎學金,這也為之后的學習和工作道路奠定了基礎。在班里擔任體委,他負責組織同學們在操場上跑步、打球、鍛煉,自己也堅持在玉淵潭冬泳四年。課余時間,他經常在宿舍與舍友一起討論政事,班里經常組織大家去北海劃船,幾個小班合并起來舉辦晚會,他說:“大學雖然離家很遠,但卻感覺很溫馨。”
從留校任教到出國深造
畢業后的彭建華因為成績優秀而留校工作,任教九年的生活環境既單純也讓他受益匪淺。每當有同學在操場踢球,他便加入進去,這樣的經歷讓他在今后與年輕人相處時變得更放松。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他看到身邊有人開了工廠、有人加入外企,收入都很可觀,他并沒有盲目跟風,而是選擇繼續深造。隨著社會的進步,學校新入職教師的學歷越來越高,深深觸動了他想要出國深造的決心。盡管自己的專業相對來說出國很難,但在這九年的時間里,他一直沒有放棄,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專業課、補習英語。終于,他在1993年考入了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自踏上美國國土的那一刻,他的心情沒有太多的激動與欣喜,而更多的是堅定,因為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來美國的目標,他說:“每走一步都要堅定自己的目標,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不輕易放棄,也不輕易改變。”
闖一闖,才能不留遺憾
初入美國,為了解決語言交流上的障礙,彭建華常利用課余時間開著電視,努力使自己熟悉英語的環境。有了自己的這一經歷,他囑咐我們,平時一定要多練練聽力和口語,單純的書面練習還不實用。他喜歡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交流,因為這樣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這也是后來他選擇一直留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原因。
“很多人愿意躲在父母的庇護下,我就愿意出來闖一闖。只有自己體會過,才能不留遺憾!”彭建華感慨道。從浙江到北京、從中國到美國,在兩次重要的大跨步面前他都沒有猶豫過。
如今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彭建華更加向往一種安穩寧靜的生活,閑暇之余他更愿意和家人待在一起、和同事參加一些聚會活動。彭建華說以后的重點就是要為自己的國家特別是自己的母校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并且都已經有了自己的計劃。“因為你的根在那里,不管在哪里你都是牽掛著他的。”他的言語中偶爾透露出對祖國的想念。目前,彭建華和我校校領導協商準備籌辦北美校友會,為美國和工商學子的交流搭建一個平臺?;蛟S這件事實施起來是一個挑戰,但彭建華要堅持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