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接受了網易《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欄目的專訪,與觀眾分享了中國文化中的酒。現將采訪內容轉載如下:
我們對院士可能會有一種刻板的印象,尤其是對工程院院士,我們對他們既好奇又陌生,他們籠罩著科學家的光環,他們深居簡出,在實驗室或圖書室研究著我們望而生畏的艱深學問。他們少了一絲煙火氣,居廟堂之高,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星辰。
直到在《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節目的錄制現場,我們遇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他和主持人、知名辯手陳銘熱落地打著招呼,他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樣,關心生活,熱愛文化。
孫寶國是中國非常著名的食品化學專家、香料專家,在該領域他建樹斐然,著作等身。在2011年,他調整了研究方向,轉向白酒領域,開始用現代科學研究白酒,在十年的耕耘中,他感慨于白酒的風景獨好,他用科學家的嚴謹敲開了白酒的門扉,收獲了累累碩果,正如毛鋪酒用科學的生產釀造技術重新定義了白酒,收獲了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的品酒體驗。
在與酒結緣的歲月中,孫寶國始終不忘樹立一種關于白酒的文化自信,在追本溯源、說文解字之中,孫寶國洋洋灑灑地帶我們走進了白酒的國度。“講到酒,其實在甲骨文里邊,酒這個字沒有三滴水,就是一個‘酉’字。”圍繞著一個“酉”字,主持人陳銘詩意地總結道:“酒是來處,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這種挖掘傳統文化、并著力發揚的精神,和毛鋪酒在“和”文化理念的堅持如出一轍。毛鋪酒堅持以“和而不同,匠心毛鋪”的理念為品牌導向,擁抱現代創新之道,同時秉持產品品質之道。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毛鋪正是以黃金配比融合了“濃、清、醬”三種地標原酒,又創新性的融合了草本精華,使毛鋪酒從釀造過程到產品體驗都使人感受到和而不同,這也正是毛鋪努力傳播的健康飲酒的新理念和目標。
以下是《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 | 孫寶國(上)的內容摘選:
一、在中國的文化當中,酒是神圣的
陳銘:您孜孜不倦地向大眾廣泛進行白酒普及工作,以文化角度為方向,比如說文字結構的變遷和酒的發展,在脈絡當中有相得益彰的關系,是這樣嗎?
孫寶國:對,我們現在講文化自信,其實我們的漢語,我們的漢字,我們的飲食,包括我們的酒,這些都是我們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當中很多的也有一些相互之間的聯系,跟酒有關的,講到酒,其實在甲骨文里邊,酒這個字是沒有三滴水,就是一個“酉”字。
陳銘:最早只有一個“酉”字。
孫寶國:“酉”是一個象形字,相當于一個酒壇子,“酉”就是酒,酒就是“酉”,有了“酉”這個字,發掘在我們中華文化當中它有很多含義在里邊,什么時間喝酒最好,還是這個“酉”字,酉時喝酒,酉時就是下午五點到七點。
孫寶國:這期間喝酒,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講,對人體健康是最有益的。包括喝酒,喝中國的白酒也好,黃酒也好,用什么做下酒菜,酉還可以,十二生肖當中,“酉”和雞是對應的。
陳銘:所以雞肉就是酒的好伴侶、好伙伴。
孫寶國:雞再延伸一點,所有的肉,蛋白質的,中國人喝酒到一定程度大家一定要考慮有沒有花生米,要上一點花生米,花生米主要是蛋白和油脂,這跟中國的文化,跟中國的漢字,非常微妙的結合。
陳銘:提到中國傳統文化,還有一個核心的概念是繞不開的,就是儒家文化,我發現這個酒和儒家文化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孫寶國:因為在中國的文化當中,酒應該說是神圣的,我們最早的酒應該是用來敬天地,敬鬼神的,我們現在如果要祭奠亡靈,這個“奠”字,也是一個象形字,上邊有點像草字頭,相當于搭的一個棚子,下邊是一個“酉”字,就是一個酒壇子,再下邊是一個桌子,桌子上放著一個酒壇子,上邊再搭一個棚子,就在這兒奠,這就是祭奠。
孫寶國:如果說喝酒過度,到了酗酒,酗酒的酗字,左邊一個“酉”字,右邊一個“兇”字,酗酒跟兇結合到一塊了。
陳銘:沒錯,不是吉兆反而是兇兆了。
孫寶國:還有喝酒喝醉了,問題更嚴重了,左邊一個“酉”字,右邊一個“卒”字,醉跟卒緊密相連,喝酒如果一直無限度地喝下去,很可能就當場喝死,這個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中也有這方面的介紹,我們漢字的醉字、酗字,給我們后人應該說也是警示。
陳銘:所以中國古人真是大智慧,在造字的時候,把該喝到什么程度,該控制到什么程度,都已經暗含其中了。
孫寶國:所以我們的祖先確實非常偉大。
二、適量飲酒,花看半開,酒到微醺
陳銘:提到儒家文化,和文化可能也是繞不開的主題,整個儒家思想當中的人際關系當中,和是起重要作用,中庸和諧,酒文化和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您怎么看?
孫寶國:中國的酒文化和和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首先中國的酒,尤其現在我們的白酒,本身就是和而不同,中國的白酒有12種代表香型,12種代表香型每一個的風格都不一樣,但是不管是誰喝了都知道,這都是白酒,其實就是同一個香型當中,每一個品牌酒的風味也不一樣,本身就是和文化。
陳銘:您剛才提到酒本身在香型當中的和而不同,酒在人際關系當中的和而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劑催化劑,也是潤滑劑,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可能沒那么熟悉,好像三杯兩盞下肚,關系一下就親近了,這也是我們酒文化當中的一個非常常見的情景。
孫寶國:確實是這樣,一開始我們中國文化比較含蓄,比較拘謹,但是如果二兩酒下去以后,馬上也放得開了,氣氛也就融合了,所以我以前講二兩白酒匯聚萬語千言,再喝了半斤之后敢于指點江山,那就需要注意了。
陳銘:東北有這種說法,沒有什么矛盾是一頓燒烤加一頓酒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兩頓。
孫寶國:所以我跟我們很多同事講,不管什么情況,有多少矛盾,一定不要到了不能坐在一起喝酒的程度,只要還能坐在一個桌上高高興興地喝酒,那有什么矛盾都可以解決。
孫寶國:這個酒下到黎民百姓,上到以前的王宮大臣,大家都離不開,都需要通過酒來化解一些矛盾,解決一些問題,甚至調動一些情緒。
陳銘:春節期間大家免不了豪飲幾杯,有沒有什么飲酒方面的小建議?
孫寶國:飲酒給大家最大的一個建議,就是適量飲酒,不管是什么酒,適量飲酒有益健康,過量飲酒對健康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關鍵是要控制這個量。
陳銘:我心里一直還有一個小疑問,生活當中確實有聽到一種說法,但我無法判斷哪種說法更加正確,身邊有很多朋友,喝了幾杯,臉就開始發紅,有兩種說法,有一種說一喝酒就臉紅,是不太能喝,有一種說一喝酒就臉紅,反而特別能喝,喝酒臉紅到底是能喝還是不能喝?
孫寶國:決定酒量的關鍵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人體對酒代謝的速率,酒喝了以后,很快在你身體上代謝完了,那么你就是酒量比較大,如果你代謝速度比較慢,你的酒量可能比較小,但是有一點,你代謝速度比較快的酒量比較大的,也不要喝得太多。
三、 為中國白酒正名,是一種文化自信
陳銘:在這么多不同的酒類當中,中國白酒最突出的特色或者最耀眼的標簽是什么?
孫寶國:我覺得跟世界上其他的蒸餾酒比較,中國的白酒最主要還是源于自然,和而不同,首先源于自然就是中國的白酒大家知道是糧食酒,剛才我講糧食,很多糧食都可以釀酒,但是最好的酒大家覺得都離不開高粱,當然這是一個。
另外中國白酒釀酒一定要用酒曲,不管大曲也好,小曲也好,中國酒用的曲,大曲小曲都是自然界當中的微生物,不是人工培養的純種微生物,包括中國酒的釀造,也是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情況。在北方,用地缸,到四川用窖池,到貴州,窖池用石條把它壘起來,這就是根據每個地方的不同情況。包括酒的儲存,大部分酒用一個陶壇子,但是北方很多地方用酒海,酒海是用條子編的,到東北的酒海是用木頭做的,其實酒海也好,酒壇也好,包括西方的葡萄酒、白蘭地用的橡木桶也好,最初它就是一個容器,但現在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陳銘:我記得您之前有講過,要講好中國白酒故事,而且“Baijiu”拼音作為我們對外輸出的一個標識,這個詞該怎么翻譯,其實嚴格意義上講,英語體系當中并沒有嚴格對應的概念,因為他們沒有這種釀造方式,您當時提出“Baijiu”一詞,并呼吁其更多地進入西方世界,讓他們認識、了解白酒的魅力。
孫寶國:我們國家應該是2007年的國家標準,把白酒英文標準翻譯為Chinese Spirits,我進入白酒領域以后,特別是從2015年開始,我就在很多場合提出來這個翻譯不準確,世界著名的蒸餾酒都是音譯的,只有我們中國的白酒被叫作Chinese Spirits,甚至我們米香型的白酒,包括我們的黃酒,英文的翻譯叫Chinese Rice Wine,外文翻譯成中國大米葡萄酒,這個應該說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白酒、黃酒本身的特性。
怎么能準確地翻譯出來?后來我就講,漢語拼音“Baijiu”,既是合理合法的,也是名正言順的,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體現,非常高興的是,現在大家都這么翻譯了,不光我們中國的學者,國外的學者在發表白酒黃酒的論文,大家都這么翻譯了。另外我們的國家標準,也隨之修改了,就是這個翻譯。
新聞鏈接:https://tech.163.com/21/0131/08/G1LHSMAU000995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