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白底藍邊T恤,面帶微笑,三人成行、五人成列地奔走在殘奧村各個地方。
他們就是由北京22所高校幾千余名師生組成的奧運村(殘奧村)住宿服務團隊,專門為參加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運動員、隨隊官員和媒體記者提供住宿服務。奧運期間,其規范、專業、熱情的服務得到好評,實現了“零投訴”。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處的馮偉告訴記者,為殘疾人運動員服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心。“事實證明,我們做到了。”
“疊被子比拿手術刀還細心”
北京工商大學住宿服務團領隊董竹君老師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天下午,隊員楊瑩一進客房,一位殘疾人運動員便詢問被單是幾天一換,當得知按規定是4天一換的時候,客人臉上露出了難過的表情。楊瑩面帶微笑掀開被子,頓時明白了客人的難處。為了不讓客人尷尬,楊瑩立即為他更換了床單。事后,楊瑩在日記中寫道,“從未想過為他人換帶有屎尿的床單,但當這一刻真的來到時,我也能坦然接受。我應像‘福牛樂樂’一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再臟再累的活都要扛下去。”
在殘奧村,許多殘疾人運動員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隊員們的幫助。從攙扶運動員到幫忙推輪椅,從更換床單到清理排泄物,隊員們始終毫無怨言。
首都醫科大學領隊孫紹來老師介紹說,首都醫科大學的住宿服務團隊全部由男生組成,剛開始大家還擔心男孩心思不夠細致,對殘疾人運動員沒有足夠的耐心。然而,這群男孩一上崗就贏得了大家的稱贊,“他們疊被子比拿手術刀還要細心。”
“出國、找工作可能有多次機會,但服務殘奧會可能就這么一次!”
殘奧會期間,住宿服務團隊的人數比奧運會期間減少了近一半,而每名殘疾人運動員往往需要多名隊員協助。所以,隊員們的工作量直線上升。他們不僅要負責日常的客房服務、運送垃圾、公共區域的清潔等,還要隨時隨地留意周圍是否有殘疾人運動員需要幫助。
隊員們毫無保留地為殘奧會付出,他們休息的地方在地下停車場與一樓的夾層處,中間用簡易的纖維板隔開,屋子很潮濕。同學們毫無怨言,每天都斗志高昂。一名學生跟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服務團隊領隊郭銀輝老師開玩笑說:“我離開房間前還是一床被子,回去之后發現有兩床了。”郭老師愣了一下,學生解釋說,墻頂的石灰因為滲水脫落了,剛好落在被子上,又成了一床“被子”。
殘奧會期間,多數學校已經開學,招聘、考研、出國等事務也紛紛開始,很多隊員在殘奧村和學校間兩頭跑。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殘奧會,不少同學放棄了很多機會。問他們是否后悔時,他們回答得很干脆:“出國、找工作可能有多次機會,但服務殘奧會可能就這么一次!”
“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
采訪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寬容”。對客人寬容,對外部條件寬容,是隊員們給人留下的印象。“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是隊員們在動員會上的口號。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兌現當初的承諾。
孫紹來告訴記者,“我們團隊中有許多汶川籍學生,即便在汶川大地震后,他們也沒有耽誤在服務團隊的學習和培訓,更沒有提出過任何其他要求,也沒有一個學生提出‘不干了’,同學們都盡職盡責、無怨無悔!”
郭銀輝老師說:“我覺得這些80后、90后的孩子們長大了,成熟了,他們不僅能夠堅韌不拔地去做一件事,而且能以寬容感恩的心態去對待周圍的世界,他們已成長為有擔當的一代。”
在過去十多天里,殘奧村住宿服務團隊以真誠的微笑、熱情細膩的服務贏得了各國運動員、官員和記者的交口稱贊。在北京殘奧會行將結束之際,他們還將堅守崗位,站好最后一班崗。
人民日報9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