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一部主要由首都高校大學生主演的四幕話劇《第五十二塊金牌》,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行首場演出。話劇生動描述了高校志愿者在服務奧運的過程中自我成長的心路歷程。演出過程中,臺下1500多名大學生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大學生奧運志愿者成為“最美麗的名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有組織地讓當代大學生親身參與奧運會并為之作出貢獻,在服務奧運中提升自己,既是奧運寶貴的精神遺產,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實踐。奧運會結束后,如何利用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推進思政工作,成為北京高校正在探索的重要問題。
突出感染力和吸引力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此次奧運會吸引了眾多大學生的參與,僅服務于奧運村住宿服務的志愿者就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共計22所北京高校的5500名師生。對于大學生高漲的參與熱情,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曦認為,志愿服務尊重大學生的內在需求,能夠發揮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在志愿服務中,社會的認可、公眾的贊譽滿足了大學生們對自我的肯定,推動了大學生更為廣泛的參與。
一位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靠被動式接受,而要靠主動式吸納;不能僅靠個體式參悟,還要靠共鳴式感知。因此,高校開展教育活動要突出感染力和吸引力,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在參與和奉獻中鍛煉成才
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們動手能力差,不能吃苦。但是,這次參與奧運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們,卻在苦和累中經受住了考驗,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宋爽是中國人民大學住宿服務團隊的一名志愿者。在媒體村D區3號樓承擔前臺服務工作的他,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入住3號樓的威納先生是一位81歲的老人,行動不便,脾氣比較大。面對服務人員的熱情問候,他也常視而不見。為了緩解他的情緒,服務生給予了他特殊的關注和照顧。
服務生的真誠最終打動了這位客人。一次,威納先生想要找一輛出租車,服務生馬上為他聯系出租車,還派專門的服務人員幫他提行李,一直將他送上出租車,在出租車緩緩啟動時,老人朝服務生揮了揮手,點了點頭,露出了微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馮培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從這次成功組織奧運志愿工作中汲取經驗,要多開展一些適合當代青年思想實際、有針對性的活動,讓青年學子在參與和奉獻中鍛煉成長。大學生只有進入社會,用自己的所學和所長服務于社會,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思政教育要有時代感新鮮感
此次參加奧運會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都必須經過層層選拔、數輪培訓方能上崗,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和技能,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合作,團隊意識不斷增強。奧運會規范的工作流程、周密的協調分工、嚴格的組織紀律不斷強化著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這都為其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侯光明認為,奧運會給中國的教育事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其中奧運志愿者招募、培訓、教育、管理、激勵、表彰等一整套科學的工作模式更為今后開展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其實,奧組委對志愿者唯一的約束,就是他們親手簽署的承諾書。承諾是一種品格,是一種精神力,一種意志力。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強化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楊學義說。
中國教育報10月9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