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陽光雨露潤澤學子心靈——北京工商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紀實
日前,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30多名學生在心理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學校心理素質訓練館,體驗了逃生墻、拉索過澗等挑戰心理極限的項目,通過拓展訓練提升素質,改善心態。這是學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縮影。
成立于1990年的北京工商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是北京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中心。經過20多年的探索,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了從危機干預向成長發展轉變,從心理危機重點人群向全體學生心理成長轉變,形成全過程、多途徑、規范化、專業化的教育教學、咨詢與服務,實現了“全員樹心”的工作格局。
開墾沃土,為學生心理健康提供充分給養
北京工商大學有支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有專職教師5名,均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學校形成了以專職教師為核心、教職員工全員參與的師資隊伍,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堅強保障。
一直以來,學校將積極奮進、溫暖和諧的校園文化視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沃土。學校每年評選百名“校園之星”,不僅有學習之星,還有文藝之星、體育之星、公益之星等,鼓勵學生多元發展。
為了幫助學生成長,學校在黨團活動中注重鍛煉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的能力,同學們在班級建設中開展學業互助,呼吁不讓一個同學掉隊;開展朋輩互助,為低年級班級配備高年級學長擔任班主任助理,為同學解疑釋惑。
學校最具特色的自我教育方式體現在開展大規模學生社會實踐及志愿服務工作。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學生蘇榮、李叢對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原因調查與分析,調查顯示,學生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慣、成長環境以及經濟狀況,甚至語言方面的差異,都可能導致宿舍人際關系緊張,據此找出解決和避免人際沖突的對策。
普灑陽光,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免疫力
長期以來,很多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以“危機干預”為主,將目光聚焦在個別心理危機事件上,但“消防員”式的心理素質教育往往陷入被動。北京工商大學很早就嘗試將心理素質教育定位于“助推”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即心理健康教育擔當學生成長“復合維生素”的職能,而不是針對少數人施用的“抗生素”。
早在2006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就被列為學校精品課程。2008年,學校在課改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從選修課改為覆蓋大一學生的必修課,實現心理素質教育全覆蓋。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確立了啟發心理自助、鼓勵心理互助、學會心理求助的三大主題。目前,學校基本實現每名學生大學期間修一門心理健康必修課,讀一本心理健康課外讀物、參觀一次心理素質教育活動。
通過幾年的探索,學校將心理健康課程與體育項目和藝術修養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多元、個性化的心理成長資源,利用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館的場地設施,開展心理素質拓展體驗訓練課。
此外,學校還在課堂中引入繪畫方法,讓學生在白紙上描繪房屋、樹木和人的圖畫,來了解被測驗者的心理狀態。某學院工科專業2010級一個班級,通過繪畫發現多人的心理狀態比較消極后,心理老師對這些學生進行約談,最大程度減少了危機事件的發生。
傾心關愛,甘當青年學子心靈花園守護者
在北京工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輔導員培訓的必修課,輔導員通過上課、社團活動等情境細致入微地了解學生,及時發現心理危機。新生入學后,學校開展全覆蓋的心理測試,每學期要對全校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摸底。在心理素質必修課上,任課教師也會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自2003年以來,學校堅持開展新生入校后的心理普查和高年級學生的學期重點篩查,普查率達到99%。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對在學業、情感和其他適應中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關注。每年的心理健康測查中,全校大約有300多名學生成為教師重點關心的對象。早發現,就給學校對其早關心、早援助提供了充分的可能。(記者 王超群)
《中國教育報》







